文/曲荣静(知音识曲)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早晨七点多,我和家人就收拾妥当,坐在电视机前,准备收看直播盛况。
打开电视机,就看到电视台已经在直播与大会有关的内容。看到那一个个整装待发的画面,心里无比激动,几次把泪水强忍回去。我感动于所有为大会做准备工作的人员,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战士,在一个个烈日下,在训练时汗水顺着厚厚的军装袖子流出来时的特写。他们都是20岁左右的年纪,在家中都是父母的宝贝,而今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收起稚气,刻苦训练,将青春锻造成守护疆界的利剑。
上午九点,电视屏幕里的金秋北京,天空湛蓝,天安门广场仿佛一颗璀璨明珠,盛装以待。广场核心区域设计以长城为脊梁,大红色的长城上巍然矗立着年号台,两侧各7座烽燧托起“1945”“2025”的金色字样,14只白色和平鸽雕塑羽翼灵动,振翅欲飞。每只鸽子对应抗战中的一年(从1931年至1945年),象征中华民族在烽火中追求和平的信念,寓意14年抗战历程中团结抗争的精神。整个雕塑用红色花岗岩基座与金色渐变装饰,饱含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仿佛那抗战烽火中的热血与新时代的曙光在眼前闪烁,彰显出从抗战胜利到伟大复兴的跨越。
观礼台上,白发与勋章在晨光中交织,平均年龄近百岁的一群抗战老兵也来到了大会现场。他们来自不同部队,包括新四军、八路军等,是民族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与破坏,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如今看到他们,我更加感慨盛世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如他们一样的人,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今日的和平与繁荣。当他们用颤抖的手举起军礼时,我想对他们说:“今日的盛世如你们所愿,你们用勇敢和奉献铸就了和平的基石,民族的复兴正延续着你们的荣光。”这样的场面,我怎能不热泪盈眶。
80响礼炮声震彻云霄,如雷霆滚过天安门广场,揭开这场国家盛典的序幕。
武警部队方队以“忠诚使命,守护平安”为口号,迈着铿锵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展现了新时代武警官兵“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过硬素质。洪亮的解说词从屏幕里传出:“武警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他们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播音员进一步补充:“从反恐维稳到抢险救灾,武警官兵始终冲锋在前,用忠诚与担当践行‘人民武警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以铁的纪律、铁的作风,守护着万家灯火,捍卫着祖国安宁。”我的思绪随着播音员的解说词飞到了一个又一个救灾抢险的现场。
在一次又一次地震发生后,武警官兵的身影总是最先出现。他们用结实的臂膀撬开扭曲的钢筋,在碎石间翻找生命的痕迹。迷彩服被汗水浸透,手套磨破了就徒手刨挖,他们跪在坍塌的房屋前,一边挖一边对缝隙里的人喊:“再坚持一会儿!我们不会丢下你!”那声音仿佛就在耳旁,坚定有力。他们用身体挡住余震中摇摇欲坠的墙体,把最后半瓶水塞进灾民手里。那些累得倚着墙就能睡着的背影,是刻进记忆里的勋章。
在一次又一次的抗洪救灾现场,武警官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人墙,在滔天洪水中托起生命的重量。他们的背影是溃坝前最后一道防线,是冲锋舟上永不倾斜的桅杆,是泥浆里反复擦拭的党徽。当决口的浊浪咆哮着吞噬农田,是他们跳进激流,用沙袋堵住裂缝。当被困的婴儿啼哭在屋顶,是他们肩扛背驮蹚过齐腰深的激流。当连续奋战36小时的战士瘫坐在堤坝上,就着雨水啃干粮时,记者问他们怕不怕,他们指着对岸的村庄:“怕,但更怕里头的人等不到天亮。”当洪水退去,他们默默收拾行装,那些逆流而上的背影,早已刻进山河的丰碑里。
北国的冬日白雪皑皑,他们像一尊尊铁铸的雕像,矗立在零下三十几度的界碑旁,呵出的白雾凝成冰霜,睫毛结冰,嘴角冻裂,但握枪的手纹丝不动。雪原上,深深的脚印延伸向远方,那是他们的巡逻线,也是国土的边界线,身后是万家灯火,身前是呼啸的北风。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钢枪与胸膛的温度,融化着边关的寒冬,守护着我们祖国的边疆。
最亮眼的是后勤保障方队,他们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装备亮相,展现了现代后勤保障体系的先进性,让人大开眼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军事领域广泛应用的经典战略原则。当一辆辆先进的野战急救车、野战帐篷医院系统、运加油车、基地化热食快餐保障系统等新一代装备从眼前走过,我何尝不感慨盛世下的中国,数字化保障系统取代了“小米加步枪”的草根智慧。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用扁担挑出淮海战役胜利的脊梁?狼牙山上五勇士的壮举篇章?
在淮海战役中,华野官兵用小米加步枪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1948年11月碾庄战役中,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粟裕将军指挥的部队以简陋装备对抗美械师,平均每歼灭一个敌人要承受三倍伤亡。华野将士普遍使用步枪、土炮等简陋武器,通过改造撅把子土炮提升火力,甚至用麻绳捆炸药包进行攻坚。炊事班用最后半袋高粱米熬成粥送到前线,战士们用身体组成人墙抵挡坦克冲锋,最终歼敌12万人。这场战役展现了“小米加步枪”的战术智慧与精神力量,成为解放战争中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但假如有现代的后勤保障供给,华野将士的战斗力将如虎添翼,战术选择更加灵活多样。标准化制式步枪、轻型火炮可替代土炮,提升射程与精度。炸药包等土制武器可由专业军工生产,确保稳定性。机械化运输替代人扛肩挑,粮食、弹药输送速度加快,避免因物资短缺影响战役进程。现代化战地救护可降低伤亡率,挽救更多战士生命。
而狼牙山五勇士,更是因为弹药耗尽,选择用石头作为战斗武器,砸向敌人。1941年秋,晋察冀军区易县狼牙山。马宝玉、葛振林等五名战士为掩护群众转移,将日伪军引向棋盘陀绝路。子弹打尽后,他们用石头砸向攀爬的敌人,最终折断枪支,纵身跃下悬崖。这一跃,粉碎了日军“围剿”计划,以“宁死不屈”的决绝,将“小米加步枪”时代的精神力量具象化。但如果拥有现代补给支持,若配备自动步枪、机枪及充足弹药,五战士可依托棋盘陀地形建立更持久的火力点,延长阻击时间至数日。若携带无线电设备,可实时联络主力部队,协调转移或请求炮火支援,避免孤立无援。若有现代工具,如铁丝网、地雷构建陷阱,延缓敌军进攻,减少直接交锋伤亡。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警探测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更是眼前一亮。该方队由预警雷达系统、无人机侦察系统等新型装备组成,承担着展示现代预警探测技术的重要使命,展现了我国在信息化战争领域的最新成果。
铁甲列阵,电波为刃。钢铁洪流中,雷达方队如一道银色闪电劈开湛蓝天幕。12辆新型警戒雷达车呈箭形队列,天线阵列如展开的鹰翼,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领头的指挥车顶,相控阵雷达面板以每秒万次的频率旋转,电波在看不见的维度织就天网。这是中国电科最新研制的量子雷达,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锁定隐形目标。看到这些,我们是否还记得战争年代“消息树”的故事?
消息树是抗日战争时期用于传递情报的简易信号装置,通过在树枝上悬挂不同颜色的布条来传递敌情信息。这种原始的预警方式与现代预警雷达方队所展示的雷达探测系统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科技护和平”的跨越,凸显了国家军事能力的飞跃。
从“三发子弹配刺刀”的战场纪律,到“东风-17”的全球首款高超音速导弹,从“土海军”的舢板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人民军队的装备史恰似一部浓缩的科技突围史。此刻,当我们凝视阅兵式上“东风-5C”导弹的冷冽锋芒,或许能听见狼牙山崖底的回响。我何尝不感慨,如今,这些装备兼具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特点,可快速响应战场需求,大幅提升联合保障能力。
空中梯队呼啸而过,一架架先进机型令人目不暇接。新型隐身战斗机,如银色的闪电,划破长空。它们凭借卓越的隐身性能和强大的作战能力,成为捍卫祖国领空的利剑。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无人僚机、舰载无人直升机等,如同灵动的飞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展示了我国在无人机领域的先进技术,预示着未来战争形态的变革。
歼-20的尾焰划破苍穹,翼龙无人机如雁阵掠过天安门广场的鎏金琉璃瓦,穿透七十余载光阴,那些曾以竹竿捅落敌机的冀中平原民兵,那些用血肉之躯架设电话线的上甘岭战士,他们坟前的野草该已见过这盛世吧?我们的隐身战机正将太阳折射成钻石般的锋芒,这并非简单的装备更迭,而是一个民族从“跪着生存”到“站着翱翔”的脊椎重塑。
此刻的长安街,沥青路面下或许还埋着抗战时被炸碎的青砖。两种时空在此重叠:一边是螺旋桨飞机投下的弹片雨,一边是无人机蜂群编织的电子天网。我们终于不用再以“人海战术”来丈量胜利,“空中拼刺刀”的血性也早已熔铸在每一颗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里,它们转动的,从来不只是推力,更是“此身许国”的基因密码。
8万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带着人们对和平的美好愿望,向着蓝天翱翔。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五彩斑斓的颜色与和平鸽相互映衬,仿佛给天空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外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圆满落下帷幕。
广场上,人群久久不愿散去,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那一面面鲜艳的国旗,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又耀眼。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与广场上的热闹景象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壮丽的锦绣华章。
为何我的眼里总含泪水,是因为当我看到阅兵式上那些白发苍苍却依然身姿挺拔的抗战老兵时,想起他们曾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当新型坦克、无人智能、战略导弹等先进装备依次驶过天安门广场时,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是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防力量强大的有力证明,彰显着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在面对任何挑战时都有足够的底气。中国军队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迈向现代化。他们是守护和平的坚定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后盾。
为何我的眼里总含泪水,是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个伟大的国家。
作者简介:曲荣静,笔名知音识曲。喜欢远方和美好,喜欢把远方和美好变成文字。个人文集《在希望的田野上》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国家新闻出版署备案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