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寄哀思 祭祖念故人》
散文/陈学林
今日是中元节,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祭祀大节。传说在这一天,地宫之门会被打开,鬼魂们,也可趁机回家团圆,因此中元节,又称为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暑热渐退,天气将要转凉,树叶渐黄渐枯,地里的作物,变黄、变红、变紫。
七月十五,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另一种圆满,它让我们这些生者与那些逝者,原本阴阳两隔的人,有了团圆的机会。
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节放河灯是在水里。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用木、纸、荷叶等做成荷花形状,中间点上灯盏或蜡烛,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放于水中,任其漂流,为亡魂照明引路,早日到达彼岸。
小时候,我很害怕过中元节,在经历过人生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后,才发现,中元节,将生与死连接起来。生者与逝者,在这一天有了交集。才明白小时候那些故事里令人害怕的孤魂野鬼,也是别人魂牵梦萦却再也见不到的人。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中元节祭祖,最早来源于“秋尝”的习俗。每年的七月半,正是秋收时节,谷物成熟,人们在此时设香案,以新米祭祀祖先。告祭祖先秋收,感谢祖宗的庇佑,免灾接福。
中国人很少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但中国人行祭祀礼,却从来都单单只是只为举行一场仪式而已。
就像中元节,不是简单的祭祖,而是想要与故去的人,进行一场对话。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那些逝去的人,一直以另一种形式,守护着我们,而我们的每一次祭奠,都是与他们难得的相见。
《弟子规·入则孝》中有言:“事死者,如事生。”大意是说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活人一样,恭敬妥帖,衣食住行,样样周到。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我们不停地长大、成熟,亲人在不断地老去、离开。
正因为有了中元节的存在,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不再孤独。中元节,蕴含的是超脱生与死的挂念之情。
诗人余光中说:“可怜,可怜七夕是碧落的神话,落在人间。 中秋是人间的希望,寄在碧落。而中元,中元属于黄泉,另一度空间。”
岁序更迭,寒来暑往,周而复始。这世间所有的离别,都会以另一种方式重逢。
中元节,给了我们一个借口,停下来看看曾经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的人。
故去之人的消失,只要我们未曾遗忘,他们便不算真正的消失,因为这一份情,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
就像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中说的:“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 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 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 你悄然离去。 第三次死亡, 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 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 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头顶都有一条恒古的河流,那些故去的人都居住在那条凝固的河里,当85水泻进窗户时,天上的月亮就圆了。
中元节,在第一个月圆之夜到来时,愿我们的所有思念,都化作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愿天上人间,珍重团圆!值此中元节,余有感而发,特写诗词四首以示纪念已逝亲人和故旧。
中元节感怀
一
七月十五中元节,农家户户祭先人。
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鞭炮响。
摆上盛宴共庆祝,年复一年思故人。
二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三
喝火令《思亲》
感叹人生短,深思日月长。倚栏遥望泪长流。常惜绿消红瘦,生死两茫茫。往事难回首,想思易断肠。别来悲哀已成伤。
只有孤身,只有小轩窗,只有一生回忆,伴我看斜阳。
四
采桑子•中元节(和凝体)
诗与寄远空山路,词问心灯。香散心灯。
祖道回春好树生。
中元忆旧念故亲,皓月光明。内景光明。
西日辞仙梦哭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