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秋风劲扫接天河,
夜雨敲窗润碧柯。
忽有诗情收万象,
一秋心绪入笺多。
2025年9月5日于上海挹露轩
Autumn Night's Poetic Feeling
By Feng Jiying
The autumn gale sweeps vigorously, reaching the Milky Way;
The night rain taps the window, moistening the green branches.
Suddenly, poetic inspiration embraces all things;
A whole autumn's thoughts pour abundantly onto the paper.
At Yilu Xuan, Shanghai, September 5,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秋夜开窗见星河,一笺诗情落碧柯——评冯计英《秋夜诗情》的意境营造与情感哲思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多数秋日诗作困于“悲秋”的传统窠臼,落叶萧瑟、寒蝉凄切中反复描摹萧瑟,冯计英先生的《秋夜诗情》却如一把轻巧的银匙,轻轻叩开了秋夜的另一重门——这里没有沉郁的叹惋,只有秋风接天河的壮阔、夜雨润碧柯的温润,更有诗情收万象的畅快与心绪入笺的真挚,秋日不再是时光流逝的注脚,而成了灵感与生命对话的舞台。这首仅四句的七言绝句,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极丰的意境,传统格律的框架里,装进了现代文人对自然、对自我、对创作的细腻感知,读来如饮秋夜清茗,初尝有微凉的秋意,细品却有回甘的暖意,堪称当代古典诗词创作中“以小见大、情景共生”的典范。
首联“秋风劲扫接天河,夜雨敲窗润碧柯”,是诗人为秋夜绘制的一幅动态画卷,却跳出了“秋风扫落叶”的俗套,用“劲扫”而非“横扫”,用“接天河”而非“扫庭除”,瞬间拓宽了秋夜的空间维度。“劲”字自带力量感,却不显凛冽——不是摧枯拉朽的狂躁,而是如君子挥袖般的洒脱,将秋夜的云层轻轻拨开,天际的星河与人间的秋景连为一体,此刻的秋风不再是季节的信使,更成了连接天地的纽带。而“夜雨敲窗”则骤然将视角从辽阔的天际拉回静谧的室内,“敲”字用得极妙,没有“打”的粗暴,也没有“淋”的沉闷,而是如指尖轻叩琴弦般的灵动,雨滴落在窗棂上的声响,不是喧嚣的打扰,反成了秋夜的背景音;更妙在“润碧柯”三字,秋夜本易让人联想到草木枯黄,诗人却以“润”点出夜雨的滋养,以“碧柯”留存草木的生机,打破了“秋日草木衰”的刻板印象,秋夜多了几分温润的生命力——原来秋日的雨,不是为了凋零,而是为了滋养;原来秋夜的草木,不是为了枯萎,而是为了在湿润中留存最后的绿意,这份对秋景的独特解读,诗句有了区别于传统悲秋之作的清新气质。
颔联“忽有诗情收万象,一秋心绪入笺多”,则完成了从“写景”到“抒怀”的自然跃迁,且这份跃迁毫无生硬之感,恰如秋夜的雨停风歇,自然而然地迎来灵感的晨光。“忽有”二字,精准捕捉了创作中“灵感突至”的奇妙瞬间——不是苦思冥想后的刻意强求,而是秋夜景致与诗人心境碰撞后的自然迸发,如星火燎原般,瞬间点燃了诗人的创作欲。“诗情收万象”更是将这份灵感的张力拉到极致:秋夜的星河、敲窗的夜雨、湿润的碧柯,乃至空气中的微凉、窗棂上的雨痕,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诗情“收”入怀中,原本零散的秋夜意象,瞬间凝聚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凝视秋夜时,眼中骤然亮起的光芒。而“一秋心绪入笺多”,则是诗人将这份凝聚的意境与自身情感的融合——“一秋”二字,道尽了时光的厚度,秋夜的所见所感,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整个秋天心绪的沉淀;“入笺多”则写出了情感的浓度,这份沉淀的思绪太多太满,以至于落在纸笺上时,仍显得丰盈饱满,没有丝毫单薄。这里的“心绪”没有明说是什么,是对时光的珍视?对自然的赞叹?还是对生活的感悟?诗人没有点破,却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能在这“入笺多”的思绪中,找到自己的秋夜共鸣。
从格律来看,这首诗虽短,却处处见匠心。首句“秋风劲扫接天河”中,“风”“扫”“河”为平声,“秋”“劲”“接”为仄声,平仄交错,读来朗朗上口;次句“夜雨敲窗润碧柯”以“雨”“敲”“柯”呼应首句的平声,“夜”“润”“碧”呼应仄声,对仗虽不似律诗那般严格,却在节奏上形成了巧妙的呼应,诗句既有自由的灵动,又有格律的严谨。韵脚选用“河”“柯”“多”,同属平水韵中的“歌”部,韵脚清晰且绵长,如秋夜的星河般,缓缓流淌在诗句中,整首诗的韵律感如秋夜的晚风,轻柔却持久。这种对格律的娴熟运用,既体现了冯计英先生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深厚功底,也让这首诗在现代语境下,依然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
再结合诗人的身份背景来看,冯计英先生兼具“研究员”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他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本就比常人更为细腻,鸟虫篆艺术中“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特质,或许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让他能在极简的文字中,传递出极丰富的意象;而作为多家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总顾问,他又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能从平凡的秋夜中,捕捉到他人忽略的诗意。这种“学术修养”与“创作热情”的结合,让《秋夜诗情》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又有生活气息的鲜活,避免了学术性诗作的晦涩,也摆脱了通俗诗作的浅白,成了一首“雅俗共赏”的佳作。
更难得的是,这首诗的创作地点“上海挹露轩”与创作时间“2025年9月5日”,为诗句增添了现实的温度。挹露轩,单从名字便可知这是一处雅致的居所,“挹露”二字自带清新之感,与诗中秋夜的温润意境不谋而合;而2025年的秋日,是诗人当下生活的切片,不是遥远的历史想象,也不是虚构的文学场景,这份“此时此地”的真实,诗中的秋夜不再是抽象的意象,而成了可触可感的生活片段——或许是那个秋夜,诗人在挹露轩中独坐,听着窗外的雨声,望着天边的星河,忽然有了诗情,便提笔写下这四句诗。这份真实的生活场景,诗句有了“烟火气”,也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秋夜在挹露轩中与诗人共赏秋景的人。
纵观整首《秋夜诗情》,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深刻的哲理说教,却以“秋风”“夜雨”“诗情”“心绪”四个核心意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秋夜世界。这个世界里,自然与人文交融,传统与现代共生,个人情感与普遍共鸣相连。告诉我们,秋日不必悲戚,秋夜也可以有壮阔与温润;灵感不必强求,会在自然与心境的碰撞中自然降临;而诗歌,就是将这份秋夜的美好、灵感的奇妙、心绪的真挚,用最凝练的文字,永远定格在纸笺上。冯计英先生用这首诗证明,古典诗词从未过时,只要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知、对文字的敬畏,便能在现代生活中,写出让人心生共鸣的古典佳作。
这首《秋夜诗情》,如同一颗被秋夜雨水滋润过的明珠,虽小巧,却闪耀着自然之美、情感之真、文字之雅的光芒,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秋夜的静谧中,感受那份诗情画意,也感受那份属于每个普通人的秋日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