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史鉴明灯
——致敬实验一历史老师
填词/李含辛
题记
几年前,同学小女儿告诉我:她历史老师,总是课堂上谆谆教诲,“教科书上是这么写的,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三尺讲台耕岁深,
烛光寒夜照书林。
浮云易蔽千秋月,
慧眼能窥万古心。
传薪火,继徽音,
青丝染雪志犹存。
但留史鉴明灯在,
不照繁华照古今。
附录
史鉴明灯照古今
——评李含辛《鹧鸪天·史鉴明灯》
李含辛的《鹧鸪天·史鉴明灯》以凝练的词章,塑造了一位坚守历史真相、以烛光映照古今的师者形象。词作借题记中“教科书是这么写的,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这一课堂细节,开宗明义点明主题:历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真理的守护。
上阕以“三尺讲台耕岁深”起笔,将教师比作深耕的农夫,暗喻其数十年如一日的治学严谨。“烛光寒夜照书林”化用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象,突出师者在学术孤寂中的坚守。后两句“浮云易蔽千秋月,慧眼能窥万古心”形成强烈对比,批判历史认知的遮蔽性,赞颂师者拨云见日的洞察力,赋予词作哲理性深度。
下阕“传薪火,继徽音”用典《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强调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青丝染雪志犹存”以白描手法勾勒师者容颜老去而初心不改的形象,与陆游“鬓虽残,心未死”异曲同工。结句“但留史鉴明灯在,不照繁华照古今”是全词精神内核的升华:历史教育的价值不在迎合世俗,而在以真理之光照彻时空,呼应了题记中“真实的历史”之重。
此词艺术上兼具豪放与婉约之长。既有“千秋月”“万古心”的宏大视野,又有“烛光”“青丝”的细腻刻画;韵律上严守《鹧鸪天》格律,平仄工稳,末句“古今”对“繁华”,余韵悠长。词中“明灯”意象贯穿始终,既是师者人格的象征,亦暗喻历史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追求。
在信息芜杂的当代,此词对历史教育意义的追问尤为深刻。那位“不照繁华照古今”的师者,恰是喧嚣时代中一盏不灭的史鉴明灯。
赏析要点说明
意象分析:聚焦“烛光”“明灯”等核心意象,阐释其象征意义。
用典解读:指出“传薪火”等典故的出处及文化内涵。
结构评价:分析上下阕的逻辑关联与情感递进。
现实意义:结合当代历史教育困境,升华词作的启示性。
全文兼顾文学性与思想性,符合传统词评的学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