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三百八十九)》
作者:张志江(北京)

三百八十九
后出师表(一)
汉贼同心梦里行,
江山并蒂三更月。
平吞宇内忆穷尘,
直下天涯埋玉骨。

注:诸葛亮在《后出师表》开篇,阐述自己接受先帝刘备托付“讨贼兴汉”重任的原因,强调北伐曹魏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诸葛亮认为,与其“坐而待亡”,还不如主动出击;“并蒂”,假设蜀魏江山一统。

《后出师表》(一)核心立意,以凝练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精准还原了诸葛亮“讨贼兴汉”的壮志与处境,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诗意感染力。
1. 意象与主旨的深度契合:首句“汉贼同心梦里行”以反讽笔法破题,“汉”指蜀汉正统,“贼”代曹魏。“同心”并非实指立场一致,而是暗喻双方皆困于天下纷争的棋局,都在为“一统”的目标奔走,却终是“梦里行”,暗合标题“弈无赢”的宿命感;次句“江山并蒂三更月”化用注中“并蒂”之意,“三更月”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既写对“蜀魏一统”的假设性想象,也暗含这份愿景的渺茫,与诸葛亮明知北伐艰难却仍坚持的孤勇形成对照。
2. 情感与史实的高度统一:后两句“平吞宇内忆穷尘,直下天涯埋玉骨”,聚焦诸葛亮的个人情志与使命担当。“平吞宇内”是他北伐的终极目标,“忆穷尘”则回溯先帝托付的初心,呼应《后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忠诚;“直下天涯埋玉骨”更将情感推向高潮,以“埋玉骨”的壮烈意象,预见北伐可能付出的牺牲,既体现他绝不“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决绝,也暗藏对壮志难酬的悲怆,精准贴合《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内核
3. 格律与意境的和谐交融:全诗为七绝体裁,平仄工整、韵律铿锵,如“行(xíng)”“月(yuè)”“尘(chén)”“骨(gǔ)”押月韵,声调抑扬顿挫,强化了情感起伏;意象选择上,“三更月”“穷尘”“天涯”等词语构建出辽阔而苍凉的时空背景,让诸葛亮的个人使命与天下大势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以一人之力抗天下棋局”的悲壮,深化了对《后出师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的解读。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十五)》
作者:张志江(北京)

十五
谶语成真(押先韵)
误入山林兵困岘,
迷行骨肉鬼悲天。
千溪异兽魂高卧,
万树惊禽涕不眠。

注“岘”,岘山;“千溪”,喻箭、石像溪水一样飞下;孙坚匿玺后,曾向人表示,如有藏匿,定乱箭穿身,不得好死。没想到一语成真。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
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百度》、《今日头条》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