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看秦腔
文/秦娃
安万秦腔剧团要来深圳演出了!一个月前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激动万分,不仅仅是能有机会看到火遍全网的安万剧团演的戏,更重要的是能在离开家乡三十余年后第一次在外地看秦腔。
在我的“大肆宣扬”下,两位并不是很了解秦腔的老同事与我达成约定,一起去看戏。当日下班后,我们匆忙赶路奔向剧场,在剧场门口会合后便迫不及待地入场了。进剧场时戏刚好开演。剧场很大,现代化的装修风格衬托出优雅的舞台视觉美感,高科技设备供放出清晰舒适的音响效果,与我记忆里农村戏场中,老汉吐出的旱烟味混合着人群中家长里短的诉说和场外人声鼎沸的喧闹声混合在一起的氛围大不相同,这使我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看戏模式。

安万秦腔剧团这两年在大西北家喻户晓,火遍全网,一戏难求。在大西北的演出更是万人空巷,动辄观众数万,戏场占地几十亩地,场面实在震撼。每场谢幕时与观众大合唱秦腔折子戏经典唱断《潼关》每次都将演出推向高潮,也开创了秦腔舞台表演的新形式,得到广大戏迷的爱戴和支持。熟悉的秦腔曲牌响起,将我的思绪拉回了剧场,我环顾四周,剧场内观众不多,基本上是年轻人,中间仅有几位年纪稍大的,我相信他们大都来自三秦大地或者大西北那片孕育秦腔的热土。剧场很安静,这让我很不习惯,我开始怀疑观众中到底有多少陕西人、西北人。

当晚演出的是《铡美案》,一出将善良和正义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广为人知的传统剧目。随着剧情的推进,我隐约听到有人跟着演员哼唱,我也用手指敲打膝盖用脚尖轻点地板打着节拍跟着小声哼唱起来。当演到韩琦奉陈世美之命追杀秦香莲到土地庙,得知陈世美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实情后,韩琦深明大义拔刀自刎,场上响起了叫“好”的掌声。我压抑的情绪终于得到释放,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声“愣娃”便跟着鼓起掌来。从这以后便不断有叫好声和此起彼伏的掌声响起。这又让我想起了记忆里的农村戏场,没有叫好声,没有掌声,只有从舞台道具到戏妆布景再到演员扮相唱腔的“专业”评说。这并不是说老一代戏迷缺乏热情,而是他们对秦腔的热爱和对演员的热情深藏在骨子里,这是他们的性格特点,最厚重最挚朴的爱表现出来的却是生冷蹭倔。

从一进入剧场就不断有工作人员提示不能拍摄录音,直到演出结束。在谢幕环节,剧团全体演员在欢快的秦腔曲牌声中依次登场,与观众大合唱压台好戏《潼关》,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也是当晚秦香莲的扮演者窦凤琴加唱了一断折子戏,将演出推向了高潮。这时允许观众拍摄了,大家纷纷举起手机边合唱边录像,网红场面出现在剧场了!我与大家大声合唱,唱酣畅淋漓,高亢豪放的秦腔再一次将我带回了记忆中的农村戏场,田间地头。

第二天起床,我发现自己嗓子有点沙哑,才感觉昨晚大合场时入戏太深了。打开手机,抖音视频号上推送了很多安万秦腔剧团在深圳演出的视频和场外花絮,我美滋滋地回味着……前些天我发了一篇文章《看戏》,记录了我从小时候爬在农村戏台边上开始看戏的戏迷生涯,也感叹漂泊在外只能在手机上看戏听戏的缺憾,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能有机会好好看上一场戏”的心愿。秦风吹到岭南,秦人合唱《潼关》,秦韵唱响大湾区!秦声秦韵秦人情怀,我乐在其中,嫽扎咧(陕西方言“美得很”的意思)!
我曾制一方闲章“岭南过客”,边款曰:“生为秦人,岭南终是他乡”,大概最能表达我在岭南看秦腔的心情。
作者简介:陈建桥,笔名秦娃,陕西周至人。喜爱文学,酷爱书法,业余阅读、写作、临池不辍。书法涉草、行、楷、隶诸体,尤喜小楷。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中国金融作协”“散文网”“中国诗歌网”“家在盩山厔水间”“邦芒文艺”等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格律诗获第四届“新征程”全国诗书画印联赛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