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辛《鹧鸪天·玄绡赋》赏析
一、词牌背景与格律特点
《鹧鸪天》是北宋初年出现的新声词牌,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音律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形似两首七绝相叠,却比诗更婉转、自由。此调传统上多用于表达细腻情感,晏几道、辛弃疾等名家都曾以此词牌创作名篇。李含辛选用这一词牌创作《玄绡赋》,既遵循了古典格律,又融入了现代语言特色。
二、作者创作风格
李含辛是当代陕西籍诗人,其创作以"泥土味讽刺"著称,语言自由随性,打破传统诗歌平仄束缚,灵活运用方言俚语。他提出"三新二意一透顶"的创作理念,主张诗、词、赋的题材与形式创新。在这首《玄绡赋》中,他既保持了古典词的婉约特质,又通过新颖的意象组合展现了现代审美。
三、意象解析
玄绡:源自"鲛绡"典故,传说中鲛人所织的丝绢,常与眼泪、女子、夜晚等意象结合,营造出缠绵悱恻的唯美氛围。词中"玄绡裁月裹冰肌"将黑色丝绡与月光、冰肌并置,形成冷艳神秘的视觉效果。
雪缕:雪在传统文学中既可象征高洁,也可代表恶劣环境。此处"雪缕缠云系绛枝"以雪丝缠绕红枝的意象,构成色彩与质感的强烈对比。
绛枝:指深红色的花枝,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美好或哀伤。与"雪缕"并置,形成红白相映的鲜明画面。
星作扣,玉为辞:将星辰比作衣扣,美玉喻为言辞,极尽奢华想象,体现了赋体文学铺陈夸饰的特点。
四、艺术手法分析
1、意象并置:如"玄绡-月-冰肌"、"雪缕-云-绛枝"等非常规组合,打破传统意象关联,产生新奇审美效果。
2、色彩对比:玄(黑)、雪(白)、绛(红)三色交织,构成视觉冲击,符合李含辛善用反差对比的风格特点。
3、时空跳跃:从"裁月"的静态到"回眸"的动态,从"春深浅"的季节感到"露垂时"的瞬间感,展现多维时空体验。
4、古典现代化:如"流风回雪总相宜"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而"人间纵有千般色"则采用口语化表达,古今交融。
五、情感主题探讨
词作通过密集的意象群,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唯美世界,表达了对纯粹之美的礼赞:
对自然造化的惊叹:"玄绡裁月"、"雪缕缠云"等句展现对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对瞬间之美的捕捉:"暗影乍惊春深浅,回眸忽见露垂时"体现对稍纵即逝之美的敏感把握。
对人工之美的超越:结尾"人间纵有千般色,不及罗裙半寸诗"将物质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达到精神层面的超越。
全词在形式上严守《鹧鸪天》格律,内容上却突破传统闺怨题材,以现代视角重构古典意象,体现了作者"三新"(诗、词、赋创新)的创作理念。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尝试,为古典词牌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有益范例。
附录
鹧鸪天·玄绡赋
填词/李含辛
玄绡裁月裹冰肌,
雪缕缠云系绛枝。
暗影乍惊春深浅,
回眸忽见露垂时。
星作扣,玉为辞,
流风回雪总相宜。
人间纵有千般色,
不及罗裙半寸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