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北•心象(外三篇)
文丨成立
之于我,带着强烈惯性的画面感走到最深处,去寻找和挖掘,是此行陕北更具内涵和更有价值意义的事。
我知道,这里长满故事。我只担心,真实的境遇会是按图索骥的程式,或者说,担心刻板的模具把鲜活的深情浇铸成标本式的铁板。
只是想,着力于情绪价值地拉满:去重叠一些脉络,舔舐几滴旧事,舀一瓢岁月流淌的念念不忘。
陕北的底色,应该是一幅泼墨的黄。要比鹅黄还浓烈和深沉,要苍茫,要兼具淳朴与敞亮。起伏的黄土丘应该沉淀成峁,像躬耕的脊梁。
要有几间老屋,驮着时光摇晃,像一座记忆里空阔的大宅子。黄土漫卷处,应该立整着一位粗犷的汉子——进门来就抖落一身疏狂和浑不怕的羊肚子手巾汉。
窑洞应是如臼或如眸,要掖着藏着那年那月的故事,要有孩童纠缠着才肯缓缓诉说。
要有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的星火滚烫,要有热血般的夕阳染红山岗(一看到这些个镜头,就长舒一口气:暗夜的苦难已经翻作序章)。
要有腰鼓擂响,震裂土地,红绸要掀起风暴;要舞得黄土腾空溅起,舞得飞沙走壁更好;要将暗哑的姓氏舞成呼呼作响。
要有信天游,要有齆声齆气的鼻音绕梁,把千沟万壑唱成一张满是皱纹的脸,要唱得九曲回肠,醉了斜阳。
要有大口干嚼的白面馒头,鼓起腮帮;要有几粒馒头碎屑落在衣服上。容不得一碟配菜——丁点咸菜的搭配都会显得花哨和张扬。
作为贵州人,要把这简单的丰足吃得习以为常。要饱尝陕北人投喂的诧异而又赞许目光。这样,才能映衬出我对黄土地的醉心与痴狂。
至于,那些饱含历史厚重感的其他地方,比如:潼关、咸阳、安康、宝鸡、榆林、黄河壶口等地,就只有下次了!待我退休,自驾再来一次,追着风跑,追着日落的暮色漫过塬峁,犁铧般地再把黄土高坡深耕一场。
2025.5.16草于高铁
念时决
一些原始生存痕迹的意象,比如:马帮店、苔藓的饮马石槽、驿站火塘、折断的马鞭和赭红色的马掌铁……
还有,还有,古茶树的昏暗光影,腐殖土的气息以及杀青揉捻蒸软的糯叶,紧压成型的普洱茶饼。
一旦从阴雕象形符号凸显成阳雕的清晰线条,其纹理、质感、神韵,转变成万物蓬勃和立体的目之汲汲……
轮廓灵动之后,前行的动力就像来自于橡皮筋的“绞动与释放”
——那拧紧后的松脱
毎一寸绞劲,都把自己舒展成风的渴望,释放成一缕必须抵达的原生脉动。
2025.7.15草于景迈山见山云宿
行时洽
从亚热带穿北回归线去往温热带,无意间,沿红河走了80多公里的彩鄂公路,从双柏县重上高速。
一路上,随处可见塌方的护坡,钢筋孤零零的支棱着,闪烁着探秘荒蛮原始冲动的亮斑。
猎奇于“查姆文化”,为何古彝“查姆文化”创世史诗是“猴子变人”?
看见路牌才恍然,哦,原来车已行至接近元谋县处。会不会是有元谋人的原因?
于是,利用服务区充电的间隙,粗略查阅了古彝事关万物起源、祭祀文化的传奇。
人间原是“雾露”,而我们的先祖,有着魅族玄机的“拉爹”、“拉托”、“拉文”的神秘……哈哈,有点小意思!
在Deepseek霸屏,张口就能获知的人工智能时代,边自驾边靠胡思乱想来解锁未知,一旦印证,会有略微的满足感。
自我拉满的情绪价值,是我在自驾旅行中闷声自洽的乐趣之一。
2025.7.17于云南彩鄂公路
澄江观博
观博,给了我意料之外的震撼。
化石,不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温暖的生物种群
当抽象的远古,站立一块“寒武纪”,高耸的界碑
当隐生宙、显生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白垩纪、侏罗纪
这些幽暗、绝迹、盾构的词语,地动山摇地碾碎,我关于存在的,所有认知,像散落一地的铁锈
像溯源的钻探遇上玄妙莫测的业障,神秘,难解
经历生物大灭绝,生命大爆发和大演化,我面前的化石,5.18亿年以前,也是一具具真实的血肉之躯
山水澄江,生命摇篮。我们,从一尾“昆明鱼”而来!
傍晚,入住广龙小镇。仿佛从冰河时代穿越回到烟火人间
【作者简介】:
成立,原名于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贵州省诗歌学会诗词创作中心副主任。获评诗歌春晚贵州分会场2023年度“贵州十佳新锐诗人”。 著有诗集《剧情外的扮演者》。作品散见多种报刊、文学诗刊选本及网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