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三阅兵礼赞专题诗词联:
1,九·三阅兵礼赞(组诗)
文/冯期武
(一)空中护旗梯队
铁翼擎旗卷碧空,金辉漫洒映长虹。
千秋伟业凌云志,一展雄风傲世中。
(二)徒步方队
铁流滚滚贯长虹,步履铿锵震九穹。
赤胆忠魂凝浩气,山河无恙傲苍空。
(三)战旗方队
血染战旗驰猎扬,烽烟漫卷忆沧桑。
雁门关外英魂在,浩荡东风护国疆。
(四)装备方队
巨龙昂首啸苍穹,利剑寒芒破晓风。
四海腾蛟惊日月,神州铸盾傲寰中。
(五)空中梯队
银鹰列阵啸云霄,展翼如虹贯海潮。
雄剑擎天书壮志,金戈铁马镇狂飙。
(六)联合军乐团
金徽映日耀荣光,乐震山河浩气扬。
铁血丹心凝号角,九霄同奏定坤方。
注:诗中融合了阅兵方队的磅礴气势与历史底蕴,如“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的忠魂、“东风”系列导弹的威严,以及歼-20等战鹰的凌云英姿,以七绝凝练礼赞新时代强军风采。
2,9.3阅兵颂
文/冯期武
九月阅兵姿宇穹,三军列阵势吞虹。
银鹰展翅排空过,铁甲横陈映碧红。
曾记金陵啼血日,难忘倭寇肆凶风。
今朝重器扬雄力,钢铸长城护亚东。
注:本律诗以传统七言律诗格式创作,严格遵循平仄对仗规范。首联总写阅兵气势,颔联聚焦装备展示,颈联以南京大屠杀历史警示,尾联彰显国防成就。通过"银鹰/铁甲"的今昔装备对比,"金陵啼血/亚东钢铁"的历史时空转换,展现中国军队从小米加步枪到现代化国防的沧桑巨变。末句"钢铸长城"既呼应古今城墙意象,又暗合"东风快递"等战略威慑力量,体现新时代强军梦想。
3,咏巾帼机长谭红梅
文/冯期武
战鹰呼啸傲穹苍,受阅长安剑气扬。
银翼扶摇披彩练,汉天浩荡贯康庄。
腾挪巧避千重嶂,奋进轻裁万里章。
廿载凌云书壮志,红梅淬火映红装。
注:诗中颔联以“银翼扶摇”对应阅兵时加受油机梯队的英姿,“汉天康庄”喻其护航使命;颈联暗嵌谭红梅处置复杂气象的沉着与驾驶6型战机的履历;尾联凝练其20年飞行生涯与“红梅傲雪”的品格,以“红梅淬火映红装”呼应守护祖国蓝天的誓言。
4,大国重器
——观东风-5C洲际导弹阅兵有感
文/冯期武
擎天巨柱贯长虹,共载三车显国雄。
弹裂十星惊广宇,威严四海破苍穹。
凌云井射守疆土,覆盖全球镇魇虫。
重器销戈震今世,乾坤砥定太平同。
注解:
1,首联“擎天巨柱贯长虹,共载三车显国雄”
描绘东风-5C导弹的庞大体积(全长32.6米,起飞重量183吨)和阅兵时由三台特种车分段搭载的壮观场景,突出其物理威慑力。
2,颔联“弹裂十星惊寰宇,威震四海破苍穹”
强调其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可携带10枚弹头)和全球覆盖打击能力(射程超1.2万公里),展现战略突防威力。
3,颈联“凌云井射守疆土,覆盖全球镇魇虫”。
点明其固定发射井部署方式与“全时戒备、有效威慑”的战略角色,呼应“以武止戈”的核心功能。
4,尾联“重器销戈震今世,乾坤砥定太平同”。
升华主题,诠释大国重器“砥定乾坤”的终极意义——并非寻求冲突,而是以威慑保障和平。
律诗严格遵循平仄与对仗规则,颔联、颈联均工整对仗,押“虹”“雄”“穹”“虫”“同”一韵到底(平水韵一东韵),以古典形式凝练现代国防科技的恢弘气象。
5,沁园春·九三大阅兵礼赞(苏轼 体)
文/冯期武
赤帜擎天,金戈映日,气贯长霄。
望长安街上,铁流滚滚;长安街畔,鹰击呼虓。
利剑昂然,长缨舞动,浩荡东风卷怒涛。
惊雷动,看雄师列阵,虎步龙璈。
卢沟烽火曾烧,
引无数英魂护碧涛。
忆太行雷动,平型破虏;百团骁勇,百战功高。
血染旌旗,魂凝肝胆,誓守山河万世牢。
看今日,正复兴路上,再展风骚!
上阕以铁流滚滚、战鹰呼啸等意象展现阅兵磅礴气势,呼应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阔笔法。
下阕回望抗战烽火,化用“万类霜天竞自由”之豪情,融入“太行雷霆”“百团骁勇”等史实,彰显军民忠魂。
结句“复兴路上”呼应新时代征程,以“气贯长虹”收束全篇,体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昂扬气魄!
6,联:
文/冯期武
上联:铁血铸魂卫疆土九三阅兵扬国威
下联:金戈砺剑护和平盛世中华展宏图
横批:国泰民安
创作思路:
上联以"铁血铸魂"呼应阅兵的威武气势,"卫疆土"体现国防使命,"九三阅兵"点明历史背景,"扬国威"彰显民族自信
下联用"金戈砺剑"对应上联的军事意象,"护和平"突出阅兵的时代意义,"盛世中华"展现发展成就,"展宏图"寄托复兴愿景
横批"国泰民安"四字凝练主旨,既是对仗工整的收束,又暗合"九三"纪念活动维护和平的深层内涵
全联采用"四-四-三"节奏布局,符合传统对联声韵要求,"魂-剑""土-平"等字词平仄相对,达到声律和谐。

作者简介:冯期武,自号老村长。男,1957年8月生,江西都昌人;中共党员;曾是参战老兵,荣获三等功臣称号。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是全国中语会会员,还担任多家媒体的特邀记者,是省市县作[诗]协会员,以及浔阳江诗社会员,同时担任《中华诗文选》《辛丑·岁末感怀》和《新时代诗词百家》的编委。对文学情有独钟,从事文字创作逾四十载,始终乐此不疲。已出版诗文集《鄱湖浪花》《鄱湖忆诗》,并合著《诗海拾贝》《春天放歌》《中华诗词•辛丑集》等诗文集。此外,还有上千篇[首]诗文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及广播电台[站]。其姓名及业绩曾被载入《中华名人录》。于2017年8月退休,现居湖南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