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余乔梅,广东雷州人,现居珠海。广东省作协会员。深耕雷州歌与散文创作,作品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项。现任企业高管,兼任珠海市雷州商会常务副会长、雷州市政协委员。以商载文,以文润商,是兼具商业智慧与人文情怀的跨界代表。
雷歌非遗文化的摆渡人
何安成与《雷州歌精品鉴赏》的世纪对话
之二
余乔梅/文
翻开何安成老师寄来的《雷州歌精品鉴赏》增订版,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雷州文化灵魂的窗口。这部被刘拔先生誉为"雷州亘古一奇书"的著作,不仅是一部学术评析,更是一位文化摆渡人的生命自白。何安成以非专业研究者的身份,完成了对雷州歌从民间歌谣到学术体系的升华,他的故事,既是个人与雷州歌的深情羁绊,也是地方文化在当代语境下艰难求存、终获新生的缩影。
一、血脉里的歌谣:从乡土浸润到文化自觉
何安成与雷州歌的缘分,始于雷州半岛的泥土与乡音。在灵界村的摇篮里,母亲的哼唱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放牛坡上的即兴对歌,则塑造了他"歌即生活"的朴素认知。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家乡是盛产歌声的地方,在摇篮里牙牙学语时,母亲便教我雷州歌;下地玩耍时,遍地都是歌;上坡放牛时,开口便唱歌。"这种原生态的文化滋养,让他对雷州歌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文学形式,而成为一种生命经验的自然流露。
然而,真正让他从"歌者"蜕变为"文化解码者"的,是1981年那场改变他命运的雷州歌创作比赛。一首《柳》获一等奖,《狗》获二等奖,而《蟹》虽因"太尖锐"未能获奖,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咏物歌以工笔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派人物、哈巴狗式人物、横行无忌者的众生相,展现了雷州歌"物人同画、其意在人"的讽喻智慧。可惜,这些歌也让他背负了"写歌骂领导"的污名,甚至影响了他的仕途。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雷州歌的社会批判功能与文化生命力,也促使他思考:如何让这门艺术超越个人恩怨,成为更广泛的文化遗产?
二、荆棘中的坚守:从文化批判到学术构建
何安成的雷州歌之路并非坦途。因《柳》《狗》《蟹》等歌被对号误读,他一度被边缘化,甚至发誓"不写贬斥歌了,甚至不再写歌了"。但文化的血脉终究难以割舍。1988年,雷州学者宋锐将他的一些咏物歌寄往《湛江报》刊登,再次让他的"斑斑劣迹"暴露于众。然而,这次"曝光"却意外地让他意识到:雷歌的价值,不应因个人遭遇而被埋没,于是,他开始了更系统的文化抢救工作。2002年,当雷州市广播电视局邀请他撰写雷州歌讲座讲稿时,他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接受这一使命。他在后记中写道:"雷州歌是雷州历史的诠释,是雷州风土人情的展示,是雷州人民智慧的闪光……如何从浩如烟海的雷州歌中挑选出精华来,认真进行评析,把最精美之处展示出来,让外地人刮目,让本地人青睐,尤其让后代人喜欢,这是当务之急啊!"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他以"三个代表"原则(同类题材的代表作、同一时期的代表作、同一作者的代表作)精选歌作,涵盖童谣、世情歌、传奇故事歌、叹世歌、谜语歌等多种类型,并赋予它们与古典诗词同等的学术地位。
三、废墟上的重建:从个人著述到文化灯塔
《雷州歌精品鉴赏》的出版,标志着何安成从"被迫沉默的歌者"蜕变为"自觉的文化摆渡人"。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超预期——湛江市移动公司将其作为企业文化读本,雷州市政府将其作为外宾礼品,学校将其纳入地方文化教材,甚至不懂雷州话的外地学者也为之倾倒。广东人民出版社原社长陈海烈盛赞其为"雷州歌鉴赏著作中第一本力作,也是全国民歌鉴赏少见的专著"。
这种跨地域、跨阶层的共鸣,恰恰证明了何安成的文化实践的成功。他不仅让雷州歌从乡野走向学术殿堂,更让它成为一种可被广泛理解的艺术形式。正如他在解析《樵夫苦》时,将"裤穿成裙肉见天"与白居易"心忧炭贱愿天寒"并置,赋予雷歌与经典诗词同等的人文高度。这种学术眼光,让雷州歌不再是"鄙俚不文"的土调,而是承载着雷州人集体记忆的"文化基因库"。
四、余响:文化摆渡人的精神遗产
何安成的故事,不仅是一位学者与一门艺术的羁绊,更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寓言。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既需要民间土壤的自然孕育,也需要知识分子的自觉提升。 何安成从乡土歌者到学术研究者的转变,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体现。地方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超越地域局限,与更广泛的人文精神对话。何安成《雷州歌精品鉴赏》著作里,将那些散落民间的'下里巴人'之歌与唐诗宋词、楹联、绘画互鉴,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传世之作并列鉴赏,这种文化视野的开拓,让这门艺术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这正是对雷歌艺术最深刻的救赎。
文化守护者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留下了什么,更在于他们唤醒了多少人的文化自觉。 我们作为后学,我们接过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份将'鄙俚不文'转化为'阳春白雪'的文化智慧。"
如今,当我重读《雷州歌精品鉴赏》增订本,不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是在见证一位文化摆渡人的精神苦旅。何安成用半生光阴,将雷州歌从红土地的尘埃中打捞出来,擦拭干净,让它重新闪耀——这,或许就是他对雷州文化最深的爱,也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若说文坛有清韵,乔梅笔墨自生香。她以文字为舟,在岁月的长河里摆渡人间冷暖;以情怀为火,在浮躁的尘世中煅烧出语言的精金。
她的笔下,既有江南烟雨的缠绵,亦有北国风雪的凛冽——柔时如溪水润物,刚时似金石铿锵。字句间流淌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苍生的悲悯,更是对汉语之美的极致雕琢。
当世人追逐流量泡沫时,她独守书斋深耕,将市井烟火淬炼成诗行;当快餐文学泛滥时,她以文化守望者的精神史诗描述何安成与雷州歌的半世情缘,恰似一曲穿越时空的《霓裳》古调,在当代文化的荒漠中倔强生长。她以学者的严谨丈量乡野歌谣的深度,用诗人的敏感捕捉方言俚语中的大美——这分明是一场文化苦行僧的朝圣,将红土地上的"下里巴人"吟唱,淬炼成可与唐诗宋词比肩的"阳春白雪"。
那些被误读的《柳》《狗》《蟹》,何尝不是当代《离骚》?当何安成以草木虫鱼为剑,剖开世相百态,纵使仕途困蹇亦无悔。这种"歌以载道"的勇气,让雷州歌超越了娱乐小调,升华为镌刻民族精神的活态史诗。当他在政治寒流中被迫沉默时,文化血脉仍在暗处奔涌,终以《雷州歌精品鉴赏》完成凤凰涅槃——这不仅是学术著作,更是一封写给雷州大地的血色情书。
最动人的莫过于何安成构建的"文化摆渡"范式:将放牛郎的山野对歌与白居易的《卖炭翁》并置,让童谣的拙朴与李商隐的隐晦对话。这种打通雅俗的学术气魄,恰似在语言悬崖间架起鹊桥,使尘封的方言瑰宝重获当代言说的能力。
余乔梅笔下,把何安成写成红土地上的荷马,用半生孤独守望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制作,而是让古老歌谣在当代人心头重新生根。当雷州童谣成为学子课本里的铅字,当海外学者为方言韵脚着迷,何安成早已超越个体命运,化作雷州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这,才是非遗传承最深邃的启示。
不羡洛阳纸价贵,但求星火照人明。千秋笔力寻常事,一寸丹心万卷情。余乔梅的评论文章,便是对"文人风骨"的最佳诠释——在这喧嚷的世纪,她始终以静默的坚持证明:真正的文学,永远是用生命熬煮的沉香。

都市头条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上海头条 重庆头条 雄安头条
深圳头条 广州头条 东莞头条
佛山头条 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
惠州头条 江门头条 沈阳头条
抚顺头条 大连头条 锦州头条
鞍山头条 本溪头条 辽阳头条
海城头条 盘锦头条 福州头条
厦门头条 圃田头条 三明头条
泉州头条 漳州头条 南平头条
龙岩头条 成都头条 绵阳头条
杭州头条 宁波头条 温州头条
廊坊头条 嘉兴头条 台州头条
金华头条 丽水头条 舟山头条
济南头条 青岛头条 枣庄头条
合肥头条 长沙头条 株州头条
湘潭头条 岳阳头条 衡阳头条
邵阳头条 常德头条 益阳头条
娄底头条 永州头条 武汉头条
南昌头条 九江头条 赣州头条
吉安头条 上饶头条 萍乡头条
新余头条 鹰潭头条 宜春头条
抚州头条 南宁头条 昆明头条
太原头条 大同头条 长治头条
阳泉头条 晋中头条 晋城头条
成都头条 雅安头条 乐山头条
资阳头条 绵阳头条 南充头条
临汾头条 运城头条 吕梁头条
朔州头条 呼市头条 包头头条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