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湖逸梦
(散文)
文/代强(安徽)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我听闻洞庭的浩渺,向往岳阳的古韵。终于,在一个微风轻拂的日子,我踏上这片承载千年诗意的土地,探寻洞庭湖与岳阳楼的魅力。
刚至洞庭湖边,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望无际的湖水,水波荡漾,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粼粼波光。远处,水天相融,界限难辨,仿若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水画卷徐徐铺展。“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的千古名句恰如其分地描绘出眼前这震撼人心的景象。这洞庭湖,犹如大地的眼眸,深邃而又神秘,沉淀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故事。
沿着湖岸徐行,一座巍峨的楼阁闯入视野,那便是岳阳楼。它静静矗立在湖边,飞檐斗拱,庄重古朴,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俯瞰着世间的兴衰荣辱。岳阳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吴鲁肃的阅军楼,历经无数次的修缮与重建,逐渐成就如今的规模。
步入岳阳楼景区,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独具特色的双公祠。这座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修建的建筑,洋溢着湘北明清祠堂式的风格,白墙青瓦,质朴而又典雅。门额上“双公祠”三个大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题写,笔力苍劲,仿佛承载着先辈的期许与传承。门联“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更是将双公的功绩与品德,以及岳阳楼的壮美与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撰联者为北大教授龙协涛,书法则出自原书协主席沈鹏之手,两者珠联璧合,为双公祠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走进双公祠,祠内以独特的“双公叙忧乐”生活场景替代传统神龛设置,人像与环境均由青铜铸就,再搭配以宋代画家范宽《岳阳楼图》为蓝本的大型铜版画作背景,“忧乐”主题瞬间跃然眼前,令人心生敬意。这里仿佛是一个时光的通道,将我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让我目睹范仲淹与滕子京的风采,感受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双公祠内还设有两个陈列厅。“岳阳天下楼”展厅,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通过丰富的场景、详实的文字、精美的图表、逼真的模型、珍贵的文献资料、泛黄的照片、古朴的拓本以及灵动的书画,全方位展示了岳阳楼的建置沿革与形制演变。在这里,我看到岳阳楼在历史的风雨中一次次重生,从最初的阅军楼,逐渐发展成为如今闻名遐迩的文化地标。每一次的修缮与重建,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历代名人咏叹岳阳楼的诗文,更是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这片文化的天空。从李白的豪放洒脱,到杜甫的沉郁顿挫,每一首诗都饱含着诗人对岳阳楼的独特情感,他们用文字为岳阳楼赋予了永恒的生命力。
“双公忧乐情”展厅,则是范仲淹与滕子京的人生舞台。在这里,他们的生平事迹被一一呈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对两位先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在仕途上的坎坷与坚守,对岳阳的深情与贡献,无不令人动容。滕子京被贬岳州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积极修缮岳阳楼,希望以此激励后人。范仲淹虽未亲临岳阳,却凭借着对友人的信任与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岳阳楼的赞美,更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它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初心,胸怀天下。
走出双公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迁客骚人在岳阳楼留下的千古名句,他们的才情与情怀,穿越时空,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想起诗仙李白,他一生浪漫不羁,六次来到岳阳,留下二十多首关于洞庭湖、岳阳楼和君山的诗篇。他的诗,是智慧与浪漫的结晶,与岳阳的胜景相得益彰。“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在他的笔下,岳阳楼与洞庭湖的景色充满了灵动与奇幻,仿佛一幅充满诗意的梦幻画卷。我仿佛能看到那个豪情万丈的李白,手持酒杯,站在岳阳楼上,对着浩渺的洞庭湖放声高歌,抒发着内心的壮志豪情与洒脱不羁。
而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至岳阳,在这孤舟之上,他贫病交加,却依然心系国家与人民。登上岳阳楼,面对壮阔的洞庭湖,他百感交集,写下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既有对洞庭湖雄伟景象的震撼描绘,又饱含着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悲,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他内心深处的呐喊,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情感。在岳阳楼下的怀甫亭,我静静地伫立,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亭匾由朱德题写,亭中立有石碑,刻着杜甫的画像、《登岳阳楼》诗及《怀甫亭·序》。看着石碑上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杜甫当年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的身影,他那沧桑的面容,满含忧虑的眼神,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白居易也曾两次来到岳阳,留下了动人的诗篇。长庆二年,他从长安前往杭州赴任,途中目睹洞庭湖水患,百姓受苦,便写下了《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中,他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以及对水患的忧虑,希望能有贤能之士像大禹一样,解决水患,造福百姓。他的诗,充满了对国计民生的关怀,展现了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这些著名的诗人,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也曾在岳阳留下足迹与诗篇。他们或是为岳阳楼的壮美所折服,或是因洞庭湖的浩渺而感慨,或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些诗篇,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岳阳的文化天空,也让后人得以领略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站在岳阳楼上,极目远眺,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湖面上波光粼粼,船只往来穿梭,远处的君山若隐若现,宛如一颗镶嵌在湖中的绿宝石。微风拂面,带来湖水的清新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墨客会对这里情有独钟,为什么岳阳楼与洞庭湖能成为千古文人的精神寄托。
这片山水佳境,不仅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却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魅力。迁客骚人的到来,为它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他们的诗篇,让这片土地充满了诗意与温情。
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洞庭湖与岳阳楼宛如一片宁静的港湾,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与滋养。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激励着后人不断追寻内心的宁静与高尚的情怀。
离开岳阳时,我的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这片充满诗意与魅力的土地,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再次聆听洞庭湖的涛声,感受岳阳楼的古韵,续写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
原创首发
文中插图 作者/代强
作者简介:
代强,六零后,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市政协委员,从事高级中学教育39年。现为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李百忍纪念馆理事,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中文网高级专栏作家。2025年被半朵文学全国性评选为“十佳作家”,获得全国文学大赛“国彩杯十佳文学奖”,获得新青年“十大金奖”,歌曲《军魂永驻》获得“强军高歌”一等奖。作者40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安徽商报》、《鄂州周刊》、《山东商报》、《中国矿业报》、《三角洲》、《山西科技报》、《德育报》、《中国乡村杂志》等报刊杂志。其著作有《相遇清欢》、《代强文学精品集》、《流金岁月》等二十一部书籍。
主播简历:
美美 安徽合肥人
一个喜欢用声音诠释生活中的一切,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爱着,平凡自由的诵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