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彤
“九.三”阅兵落幕了,但那一帧帧振奋人心的画面,却一直在我脑海里循环播放。久久难以平静,慢慢缓过神来,静静凝视窗外,陷入深深地思考。
有人说阅兵很威武,有人说步伐很整齐,也有人说作为中国人很骄傲!而我看到的则是,中国军工科技牛气冲天!想到的则是,军工精神光彩照人!
目前全世界有完整军工体系的国家,只有中国和美国,中美军事科技的博弈必定是全世界的焦点。在这场激烈的大国博弈中,美国对华的尖端科技制裁,就像皮鞭一样,一次次抽打着国家意志。一颗颗高昂的头颅在阵痛中,努力挣脱夜色的束缚,犹如脱缰的快马,冲破黎明的地平线,奔向那份属于自己辉煌——中国军工精神。他是国家的亮剑精神,也是民族的自强灵魂。但愿伟大的军工精神,以它坚韧不拔的力量,推动中国文化迈向世界文明!
回溯往昔,从1931 年江西兴国的偏僻山村,我军第一家兵工厂诞生开始。一锤一凿,那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仿佛是军工精神的最初奏鸣,奏响了中国军工从无到有的序曲。
当大漠戈壁第一朵蘑菇云绽放成破晓的霞光,当歼 - 20 的银翼划破苍穹留下长虹般轨迹,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托举着战机冲向海天。中国军工精神早已超越钢铁与炮火的疆域,化作一束穿透时空的精神火炬,照亮着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也为人类文明的星空点燃了和平的星火。这精神是 “两弹一星” 元勋们隐姓埋名时眼底的坚定,是歼 - 10 研发团队二十载攻坚不辍的执着,是黄崖洞兵工厂里铁锤与钢砧碰撞出的信仰交响。它以 “国之重器,以身铸之” 的赤诚,以 “自主创新,永不言弃” 的坚韧,为中国文化注入了铁血丹心的风骨,更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引领世界和平的力量。
以铁血匠心铸文化脊梁,以和合之美绘天下大同。用军工精神的 “匠心”,与现代文化的“初心”,合成中华文明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当这份匠心正跨越军工车间的围墙,融入文化创作的每一个细节。是故宫文物修复师在显微镜下修复青铜器的耐心,是敦煌研究院数字团队用像素还原壁画的执着,是国产动画《长安三万里》里对盛唐气象的细致描摹。当军工精神中的 “精益求精” 成为文化创作的标尺,中国文化便有了打动人心的质感 —— 如同歼 - 10CE 的雷达能精准捕捉百公里外的目标,优秀的文化作品也能精准触达人类共通的情感,让世界看见一个既有钢铁意志、又有细腻情怀的中国。
军工精神的强大 “创新”基因,让中国文化在传承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从东风 - 17 突破传统弹道导弹的轨迹,以乘波体设计实现 “水漂式” 突防,到中国文化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以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重构文明对话的逻辑 —— 创新,始终是两者共同的灵魂。故宫博物院将《千里江山图》制成数字画卷,让观众在 VR 技术中 “走进” 画中江山,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河南卫视 “端午奇妙游” 用水下舞蹈演绎《洛神赋》,让千年洛神在碧波中重生,这是对传统美学的创新表达。这些创新,与军工领域的技术突破有着同样的逻辑:都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手段激活文化的生命力。就像军工人用量子技术升级雷达系统,让传统装备焕发新能;文化工作者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传统文化,让古老文明吸引年轻的心灵。当军工精神中的 “敢为人先” 融入文化创新,中国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流动在时代脉搏中的活态文明 —— 它既能让海外华人在《只此青绿》的舞姿中热泪盈眶,也能让外国观众在《原神》的 “璃月” 场景中感受中国建筑之美,让文明的感染力跨越语言与国界。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军工精神与中国文化早已血脉相连。军工精神为文化发展注入了 “刚” 的筋骨,让中国文化有了直面挑战的底气。中国文化为军工精神赋予了 “柔” 的情怀,让中国力量有了温暖世界的温度。当东风导弹的尾焰与敦煌壁画的霞光交相辉映,当航母的钢铁甲板与故宫的红墙黄瓦共同见证时代变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既有硬核实力、又有柔软心灵的中国 —— 它用军工精神守护国家安宁,用文化力量推动世界大同。
这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不是用武力征服世界,而是用文明感染世界;不是用霸权统一思想,而是用包容汇聚共识。当中国文化带着军工精神的赤诚与坚韧,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当 “和合之美” 的理念取代 “文明冲突” 的谬误,当每一个国家都能在文明对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时,文明的赞歌将响彻五大洲四大洋,人类将在共同的精神家园里,书写属于全人类的和平篇章。而中国军工精神,终将化作这篇华章中最铿锵的音符,见证一个以文明引领未来的新时代。
2025年9月3日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