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王海先生
——《咸阳往事》读后感
文/ 宋彦毅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了冯西海、李荣二位作家撰写的《咸阳往事》,其内容是写王海主席几十年来学习、奋斗、创作的故事,文采斐然、感人至深。我便立即从网上购得此书,如饥似渴地快速读完,心情异常激动,在作者“写在后面的话”的空白处写下了我的感受:文字优美,王海主席更美,向王海主席致敬!
我是一位年近七旬的文学爱好者,2016年5月退休后旧梦重拾,学习散文和诗歌创作,当我的文学之路刚刚起步之时,王海先生已经是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了,并且创办了“咸阳秦汉文学馆”,我有幸数次参加由他组织的在文学馆举办的多位作家文学作品分享会、文学大家的讲座报告会,让我沐浴了文学的阳光雨露。在他担任西咸新区作协主席后,我又不断努力,终于成为这个文学大家庭的一员,也有更多的机会与他接触。
在没有读《咸阳往事》之前,我只知道王海先生是一位著名作家,是我们文学队伍的领路人。同时,王先生的亲和力让我觉得他很像一位大哥,一位老师,所以我把他称为先生,是值得我永远学习、崇拜的老师。
然而,当我一口气读完了《咸阳往事》之后,除了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所折服外,又被文中记叙的王海先生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震撼。
其中的几个章节中的文字深深地感动着我、教育着我。
一、“灾难对有些人是一种惩罚,对有些人则是一种财富”。
我和王海先生同属五十年代人,我们在青少年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基本一致,都曾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锤炼过。而王海老师还有着参加人民空军部队的光荣历史,并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航校教官,然而当这位军官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时,等待他的却是漫长的待业、失业。虽经过亲人多方奔走、求爷告奶,也只被安置到了国营企业门卫这种岗位。面对巨大的人生的落差,王海先生没有怨天尤人、懈怠人生,而是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毅力遨游书山文海,继而又经过生产车间的磨练,厂办主任岗位的历练,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终于胜利突围,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二、文学是王海先生一生的追求,矢志不渝。
20世纪70年代初,王海先生还是一名中学生时,就崭露头角,表现出了他的文学天赋,写出了令老师和同学们赞叹的《摸枪》,在语文老师的精心栽培下,学生时代的他在心里就埋下了文学的种子,并不断的拔节生长。
不论是在军营当教官,还是在工厂当门卫;不论是在车间当工人,还是企业做管理,时刻都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特别是经过奋斗,考上西北大学作家班后,作品如雨后春笋。写出了令文学大家拍案叫好的中篇小说《鬼山传奇》之后,《老坟》、《人犯》、《天堂》、《城市门》等一系列轰动国内文坛的文学作品接踵而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作家,并且至今仍在不断的辛勤耕耘着,创造着他的文学辉煌。
三、文学使人善良,乐为文友送温暖。
在《咸阳往事》中记录了王海先生许多做人做文的经典论述和实际工作,特别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关于“文学使人善良”的一系列言行,堪称我们中国文化人的楷模。
在我认识王海先生的这几年中,由他组织的文学活动,我至少参加过十几次,而在每次活动的总结时,他总是语重心长的告诫大家,不要放弃文学的追求,更要靠自己的作品说话,要注意包装和推销自己的作品。而王海先生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优势,积极地为咸阳的作家争项目、争出版、争利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精力和行动。
通过自己多年和王海先生的接触,常常被他平易近人、善良朴实的作风所感动,王海先生几十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文学成就固然值得我们学习和赞赏,而他的文品和人格魅力,更应值得我们称道和学习。
王海先生多年来对我们这些初学文学创作的爱好者关怀有加,每次活动都亲自给我们发信息通知,学习过程中也是嘘寒问暖,尽量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其中有两件小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2020年8月28日著名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应王海主席的邀请,走进了西咸新区空港文学馆,并以“文学缘何出彩”为题与30多位西咸作家代表进行座谈交流,他结合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渊源,讲述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学才是最自然的文学,使我们这些参会者深受启发。
上午的座谈会结束后,和我一同前来学习的泾阳文友因事回去了,我却因为下午要去空港新城会议大厅参加彭学明关于《娘》的创作报告会这个难得的机会而留下了。
因为西咸新区空港文学馆距空港新城办公楼还有三四公里路程,正当我满头大汗地急着找顺路的文友拉我时,被细心的王海先生发现,他一边陪客人参观,一边安排我坐上了一位西安文友的小车,并热情地邀请我和这位文友一起与彭学明主任共进午餐,令我们受宠若惊,激动万分。
然而,更令我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当我午饭后靠着酒店大厅的沙发闭目养神时,看到了王海主席将彭学明主任安排进酒店的房间去午休,他却悄悄地走向大厅的长沙发和衣而眠,而仅仅在半个小时后,又起身走向了会场。下午二点半,当报告会正式开始时,我看到王海主席又精力充沛地出现在主持人的位置上。
另外一件事发生在2020年3月初,正是我国疫情严重发生时期,我们泾阳县的一位西咸作协会员,其母亲因年事已高、身体虚弱,没有挺过疫情而病逝。当王海主席得知此消息后,不顾疫情蔓延的危险从咸阳专程赶到泾阳县王桥镇东街村来祭奠老人,慰问家属,感动地我们这位文友热泪盈眶。
虽然我所遇到的王海先生的这几件事都是很平凡的小事,却温暖了我们这些老同志的心,鼓舞了我们搞好文学创作的士气,也从中看到了王海先生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美德。
现在,当我认真地读完了《咸阳往事》之后,又对王海先生有了全面崭新的认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那么平凡而高尚、朴质而完美。
王海先生永远是我做文、做人的楷模。
2025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