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兮其情 确兮其理
——向德荣《关角隧道塌方抢险记》中一段文字的哲思
陶 玲

穿越魏巍关角山腹中的关角隧道

海拔3700米的关角隧道
1975年4月5日,青藏线关角隧道突发严重塌方,127名指战员被困洞内,生死悬于一线。经过救援人员通宵达旦、争分夺秒地抢险施救,被困人员终于在6日清晨全部安全脱险。五十年时光匆匆流逝,如今,这段刻骨铭心的抢险历程在央视播出后,依旧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向德荣老师在创作《关角隧道塌方抢险记》这篇文赋时,为了让文章更加真实、生动,他再次对当事者及相关人员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深入调查了解。力求将内容详实、层次丰富的作品呈现给读者,使这段惊心动魄的抢险故事既具有纪实文学的厚重感,又充满文学艺术的感染力。
文章第二部分着重描绘了生死攸关时刻的惊险场景与希望之光,在结尾处,向德荣写下:“盼兮其情,确兮其理。方夫凿岩运杵,洞顶微窍初开;双道未臻交融,生机已露端倪。若天工暗合,如神匠巧施,虚实相生,妙趣自成。”这段文字以凝练典雅的笔触,深刻诠释了抢险过程中的希望与哲理,可从具象、抽象、美学、精神四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

紧急集合奔赴救援现场
一、具象之境:绝境求生的真实写照
“凿岩运杵,洞顶微窍初开”,短短十个字,宛如一幅细腻逼真的写实工笔画,生动地再现了被困官兵在绝境中奋力自救的场景。他们手持简陋的工具,一下又一下地奋力敲击着坚硬的岩壁,每一次敲击都饱含着对生的强烈渴望,凝聚着生死关头绝不放弃的坚韧意志。而“双道未臻交融,生机已露端倪”则以动态的视角,展现出洞内自救与洞外救援两条通道尚未贯通之时,那一缕穿透黑暗的生命曙光。这不仅体现了突破困境的艰难险阻,更蕴含着柳暗花明的喜悦,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抢险现场中,人们在危难时刻坚守希望的执着。

二、抽象之思:生命突围的哲学隐喻
这段文字不仅仅是对抢险过程的叙述,更上升为人类对抗绝境的精神寓言。这里的“寓言”并非指虚构的故事,而是强调其通过具体行动传递抽象哲理的隐喻性。“凿岩开洞”象征着对生命的渴望与自救的坚定信念,微小的“微窍”和“生机”恰似困境中向生的突破点,体现了量变引发质变,最终实现脱险的过程。“双道未臻交融”既是现实困境的具象表达,又暗含着“内外呼应、共克时艰”的深刻哲理——洞内被困人员的坚守与洞外救援力量的全力驰援,二者默契配合,正是希望的具象化诠释,充分展现了人类在绝境中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精神力量。

三、美学之韵:天人合一的诗意哲思
“若天工暗合,如神匠巧施”将这场抢险奇迹归结为人类力量与自然规律的奇妙共鸣。它不仅展现了铁道兵战士与死神赛跑时的智慧和勇气,更蕴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命运眷顾的深切期盼。也就是说,当人们身处生死攸关的时刻,在坚信自身努力的同时,内心总会强烈渴望好运降临。“虚实相生,妙趣自成”则揭示了文学创作与现实事件相互交融的美感。洞内生死与共的“实”和冥冥之中命运指引的“虚”相互映照,构建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让这段文字在展现现实的同时,更富有诗意与哲思。

用钢管与洞内人员取得联系
四、精神之光:信念如炬的永恒力量
“盼兮其情,确兮其理”以精妙的对仗,奠定了情感与理性的双重基调。“盼”是绝境中对生存的炽热渴望,是支撑被困人员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确”是对救援必然成功的笃定信念,是基于科学判断与团队协作的理性认知。这种精神力量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是一连长苌根京临危不乱制定策略的智慧,是袁武学率领突击队如“鹰隼击空”般无畏突进的勇气,以及钢管传氧、破壁救人的英勇壮举。127名官兵的成功获救,不仅是一场抢险奇迹,更是“坚守希望、遵循规律”精神的伟大胜利。这两句话犹如黄钟大吕,跨越时空,激励着世人在困境中以信念为舟,以智慧为桨,驶向光明的彼岸。

铁道兵十师师长陈友国在洞口迎接获救战士
这段文字凭借其丰富的内涵、精湛的笔力,将关角隧道塌方抢险这一历史事件升华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象征,展现了人类在绝境中不屈不挠、团结协作的伟大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希望的坚守。
(照片、图片由突击队队长、二等功荣立者袁武学提供)
责编:槛外人 2025-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