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里的抗战记忆
讲述:王通桥 整理:张尊梅
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走访了王清坡烈士的家乡,宁津县张大庄镇王庄村。王清坡之子王通桥老人热情接待了我。老人向我介绍了烈士王清坡的革命经历,还让我看了两件珍贵的遗留物:一张锯了腿的木桌;一个带刀痕的堂柜。“这俩物件,比我岁数都大,藏着当年最险的日子。”老人的指腹蹭过木桌的裂纹,声音沉了下去。
1942年,冀鲁边区的抗战形势日益恶化。军事上战争频繁;部队减员严重;干部牺牲很大。仅1942年下半年,冀鲁边区部队就进行反"扫荡"战斗270余次。平均两天打三仗。当时,东光、吴桥两县合并为东光县。刘干任县委书记,兰培维任县长,渤海军区印刷股股长是王月彬。这么重要的县委领导班子,连个稳当的落脚地都没有。他们整天东躲西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时任渤海军区供给处主任的王清坡,就把自家放白菜的地洞腾出来。放上一张多抽屉木桌子,印刷股长王月彬的印刷机也搬了进来。这就是县委书记办公的全部家当。
当我看到这张当时为了放进地洞把四条腿都锯掉了的桌子。似乎看到,黄昏的油灯悬在洞顶。豆大的光落在那张红漆斑驳的木桌上。桌面上,那个粗瓷碗里的玉米粘粥早已凉透,却始终挨着一叠油印纸。县委书记伏在桌案前,左手按着纸边儿,右手攥着半截铅笔。在昏暗中一笔一划修改着反"围剿"群众动员传单。油墨味混着潮气漂飞在空气里。他时不时抬头借着灯光核对纸上的"隐蔽粮食"方法,生怕漏了一个字。这张桌子上印出的每一张传单,明天都会顺着地道传到各村,成为乡亲们护粮避敌的"定心丸"。
桌子上那张揉皱的地图,红笔圈出的"敌伪据点"旁,密密麻麻写着"夜袭路线"、"联络暗号"。昨夜紧急会议时,那些干部围着这张桌子敲定了作战计划。地图旁的小本子上,还记着"王庄粮库需转移"的字样。这时印刷股长王月彬在桌子上固定好蜡纸,准备连夜印出一批"情报简报"……
地洞里的木桌儿,虽然木质低劣、做工粗糙。却承托着边区军民最实在的希望,每一道木纹里都藏着抗战岁月里的坚守和微光。
当我看到那个柜盖上呈现刀痕的堂柜,眼前浮现的是,土坯房里刚出生的婴儿哼哼呀呀,产妇虚弱地靠在炕头。这就是为王清坡诞下儿子(王通桥),才刚刚三天的王清坡妻子曹荣章。鬼子踹门进来,伺候月子的曹荣章大嫂赶紧拦在孩子前面,说孩子才刚生下几天,千万不能惊吓了孩子。鬼子汉奸一把推开大嫂,冲着曹荣章大声嚷嚷,"听说你这里住着八路,藏在哪里?"曹荣章只是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怒视着敌人,拿出一副豁出去的架势,鬼子反而被镇住了,手里举起的刀,意外地没有砍下去。这时汉奸又重复说,"你要说出八路军的去向,什么事也没有。"曹荣章只说了三个字:"不知道"。这时鬼子的视线,移到了靠墙的堂柜上面。他先把堂柜的柜盖砍了一刀,又用刺刀把柜盖挑开,在里面一阵乱翻,估计他是怀疑那里面藏了八路军。
我就要离开时,扶摸着木桌的裂纹与堂柜的刀痕,时光仿佛在此刻重叠。木桌无言,却记录了为民服务的日夜;堂柜带疤,仍镌刻着不屈的风骨。它们早已不是普通的家具,而是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永不褪色的红色坐标。在静静地诉说着信仰与担当……
原来国家的安宁,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有人把书桌当战场,把家门当堡垒,用生命一寸一寸护出来的。
口述人王通桥

作者简介:张尊梅,女。宁津县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获第四届"齐鲁杯"三等奖,获"新青年杯"2025年全国原创文学赛三等奖。文字多发在《德州晚报》新闻客户端,《宁津文艺》及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