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迟到三十六年的感谢信
申仲民
亲爱的老师、同学和挚友:
大家好!
近日在家整理旧物时,指尖触到一本尘封已久的旧书时,一张微微泛黄的纸页悄然滑落。拾起一看,竟是那份珍藏了整整三十六载的结婚礼单。刹那间,三十六年前的寒冬暖意、青春笑靥与真挚情谊,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让我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那是1989年的12月,虽是隆冬时节,寒风料峭,但于我而言,那却是人生中最温暖的一段时光——我正与大家一同在蒲城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长训班里,为了教书育人的梦想挑灯夜读、奋力拼搏。也正是在那段纯粹又热烈的岁月里,我有幸结识了传道授业的恩师,遇见了并肩同行的同窗,收获了患难与共的挚友。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相知到相惜,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同学情谊,成为了生命里彼此牵挂的“家人”。
这份看似单薄的礼单,由韩新升兄弟工整誊写,上面每一个名字都清晰如昨:有课堂上为我们答疑解惑、课后对我们关怀备至的老师,有教室室里一起刷题、宿舍里一起谈天说地的同学,还有生活中帮我排忧解难、失意时陪我打气鼓劲的挚友。它不是一张普通的纸,而是三十六年前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大家用真心凝聚的“信物”。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体会不到,在那个工资微薄、物资匮乏的年代,2元、5元、10元绝非小数目——那可能是老师几天的菜钱,是同学省吃俭用攒下的零花钱,是挚友从紧巴巴的生活费里挤出的心意。每一笔礼金的背后,都是你们省吃俭用的坚持,是不求回报的真心,是把我的大事当作自己事的热忱。金额有别,但那份“盼我好”的情谊,却同样厚重、同样滚烫,沉甸甸地落在我心里,成了我这辈子刻骨铭心的温暖。
三十六年,弹指一挥间。书页会泛黄,字迹会淡去,但这份礼单却从未在岁月里蒙尘。它被我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里,藏在柜中,更刻在心上,时时刻刻在我心底难以泯灭,熠熠生辉。
记得当年,是老师用智慧为我点亮知识的灯塔,让我在求知路上少走许多弯路;是同学们陪我挑灯夜战至深夜,在我疲惫时递上一杯热水,在我迷茫时说一句“加油”;是挚友们在我筹备婚礼的忙碌与慌乱中,主动帮我跑前跑后,用这份凑起来的“心意”,为我的婚礼添上了最动人的一笔。
后来的日子里,无论我遇到生活的琐碎、工作的难题还是人生的风雨,只要想起这份礼单,想起你们当年的模样,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前行,我的身后有你们的支持与牵挂。这份情谊,没有血缘,却胜似血缘;历经数十载光阴,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像陈年老酒般,愈发醇厚、愈发珍贵。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挚友们,何其有幸,我的生命里能遇见你们。看到礼单,眼前就浮现出你们的音容笑貌,就回忆起两年难忘的进校岁月的历历往事。是你们让那段青春岁月变得闪闪发光,是你们让我明白,“情义无价”这四个字,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今天,我写下这封迟到了三十六年的感谢信,不为别的,只为把藏在心里太久的“感谢”说出口:感谢你们当年的真心相待,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温暖与力量,这份情谊,我会永远铭记,代代珍藏。
愿我们都能平安康健,愿这份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情谊,能继续温暖我们往后的岁岁年年!
再次向你们致以最深情地感谢!
申仲民 敬致
2025年9月4日
【作者简介】申仲民,蒲城县洛滨镇蔡邓村蒙坡人,生于1959年1月,自幼患小儿下肢麻痹症。初中毕业后,在村小学任教。60多年的人生历程备受坎坷,43年的教育生涯自强不息。2010年8月调入蒲城县电教中心工作,2018年12月退休。求知若渴,见贤思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