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章甫》
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李颀的《送陈章甫》以盛唐为背景,通过陈章甫罢官返乡的叙事,在"仕"与"隐"的张力中撕开一道精神裂隙。这首诗不仅是对士人命运的个案记录,更成为观察盛唐社会转型期精神危机的棱镜。当"四月南风大麦黄"的丰收图景与"长河浪头连天黑"的险恶环境并置,当"虬须虎眉"的狂士形象与"孤云高"的漂泊意象交织,李颀以诗学之笔完成了对士人精神困境的深度解剖,并在当代语境下激发出新的阐释可能。
陈章甫的科举经历本身即是对制度公平性的讽刺。他"应制科及第"却因"无籍"被吏部拒录,后经上书力争方得破例录用。这一事件暴露了科举制度的形式化弊端——当"才学"必须通过"户籍"这一形式要件才能被认可时,士人的身份认同便已陷入异化。诗中"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宣言,表面是个人才华的自信,实则暗含对科举"唯才是举"原则的解构:若"才学"需依赖体制认证,则"不肯低头"的姿态本身便成为对制度异化的反抗。这种反抗在当代转化为青年对"学历通胀"与"就业内卷"的隐性批判。当高学历者不得不在"996"工作模式中消耗自我,恰如陈章甫在官场中的"仕而实隐",身体被体制规训,精神却始终保持疏离。
李颀对陈章甫外貌的描写极具象征意义。"虬须虎眉仍大颡"的肖像刻画,突破了传统文人"文质彬彬"的审美范式,将其塑造为具有反叛气质的"士人野性符号"。这种身体书写与福柯的"身体政治学"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当陈章甫以粗犷形象对抗官场规训时,其身体已成为表达精神自由的媒介。诗中"心轻万事如鸿毛"的狂放,通过精神状态的夸张表达,完成了对体制束缚的彻底解构。这种解构在当代演变为对"标准化人生"的反抗。青年群体通过"丁克""不婚""数字游民"等生活方式选择,以身体实践对抗社会规训。诗中"醉卧不知白日暮"的颓唐与"有时空望孤云高"的疏离,恰似当代青年在"内卷"与"躺平"之间的挣扎:既无法完全融入体制,亦不愿彻底放弃精神追求,最终只能在"在途中"的状态中寻找平衡。
"青山朝别暮还见"的意象,揭示了士人对精神原乡的复杂情感。青山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也是精神意义上的"道统"象征。然而,当陈章甫"嘶马出门思旧乡"时,这种追寻已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他既无法完全回归山林("不肯低头在草莽"),亦无法真正融入官场("侯门小儿岂不憎"),最终只能在"孤云高"的意象中寻找精神寄托。这种"在途中"的状态,与当代"空巢青年""大城市漂泊者"的心理图景高度契合:当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同时失序,个体便陷入"无根"的生存困境。诗中"长河浪头连天黑"的险恶环境与"津口停舟渡不得"的停滞状态形成的张力,暗示士人命运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确定性在当代被数字技术放大:算法推荐构建的信息茧房、社交媒体制造的虚假连接,使个体在"流动现代性"中愈发孤独。
诗歌的结构突破传统送别诗的线性范式,通过意象的复现与情感的递进形成"螺旋上升"的张力。前八句以"青山""嘶马"构建送别场景,中间八句通过"虬须虎眉""心轻万事"塑造人物形象,最后六句以"长河浪头""津口停舟"暗喻仕途险恶。这种"三段式"结构使士人精神困境的表达更具层次感。传统士人的"隐逸"以地理空间退出为标志(如归隐山林),而现代人的"精神隐逸"则表现为对社交媒体、消费主义的疏离。诗中"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壮阔意象,与当代"说走就走的旅行""逃离北上广"等行为形成互文。二者均试图通过物理或精神的移动摆脱异化,但这种移动在当代往往演变为"流动现代性"的陷阱:个体在空间转换中反而加深了孤独感。
陈章甫的"不肯低头"源于对儒家"道统"的信仰,但在当代,这种信仰已被工具理性、绩效主义解构。知识分子从"社会良心"退化为"技术官僚",恰如诗中"侯门小儿岂不憎"所暗示的士人精神在权力场域中的边缘化已成为普遍现象。然而,李颀通过"送别"这一仪式,试图在个体漂泊中构建临时性的精神共同体。当代"线下读书会""独立艺术空间"等实践,亦在尝试以文化聚合对抗原子化生存,这种努力与诗中"饮我曹""空叹息"的场景形成了跨越千年的呼应。《送陈章甫》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盛唐士人的精神困境,更在于其提供的"中间状态"哲学:面对"流动现代性"的挑战,知识分子需重建精神共同体,在"在途中"的状态中寻找意义,而非被异化为工具理性的附庸。
当"孤云"成为数字时代的精神隐喻,或许能从陈章甫的"不肯低头"中重新发现士人精神的当代性。这种精神包含对自由的坚守,蕴含对责任的担当,是跨越时空的人类共同遗产。李颀的诗作,正是一面照见精神裂变与现代性困境的镜子,让读者在千年后的回望中,依然能触摸到士人精神的脉动。(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二辑:七言古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