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游记这四——
《边陲门户瑞丽见闻》
作者:唐小虎
雨丝斜斜地织着,把西南边陲的瑞丽晕染成一幅水墨画。我们这一行十人,带着四川青神的烟火气——有企业家的爽朗、摄影家的敏锐,也有书法家的沉静、作家的细腻,自驾一千四百多公里,终于在雨雾中摸到了这个与缅甸隔岸相望的小镇。车子刚驶入城区,导航提示已进入中缅边境贸易区,手机信号突然跳出"缅甸Mytel"的字样,副驾驶上我的媳妇兴奋地拍了张截图:"嘿,还没出关就先'出国'了!"
我们在网上预订的酒店就在勐卯古镇的大街上,前台傣族姑娘玉应罕笑着接过身份证,银腰带随着她的动作发出细碎的声响。"前面就是'一寨两国',开车十分钟。"她用带着傣语腔调的普通话说,手指向窗外雨幕深处,"现在去正好,雨雾里的竹楼更好看。"我们顾不得放下行李,一脚油门冲进雨里。透水路面被雨水浸得发亮,车轮碾过积水时溅起两道水线,惊飞了路边田野上栖息的白鹭。
景区门口的缅式佛塔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檐角的金铃被风吹得叮咚作响。穿过刻满经文的缅式牌坊,青石板路两侧的凤尾竹垂着绿帘,雨滴顺着叶尖滚落,在路面砸出小小的水花。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道深绿色铁栅边界墙,墙哪边的菩提树枝繁叶茂,越过墙栅伸向天空,叶片上滚动的雨珠仿佛在祈祷祖国的庇护。71号界碑旁,几个穿筒裙的缅甸妇女正蹲在水井边捣衣,木槌敲打石板的"砰砰"声,和中国这边游客的谈笑声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快看那个秋千!"同行的喻平首先发现了目标,突然喊道。只见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下,一架木制秋千正悠悠荡着,荡到最高处时,座椅好似要越过边境似的。穿蓝色校服的傣族男孩笑着推同伴,秋千一次次掠过国境线,惊得围观人群阵阵欢呼。我伸手触摸边界墙,细腻的铁栏栅上留有无数手指摩挲的痕迹,墙这边是"中国梦"的红色标语,墙那边用缅文写着"中缅友好",雨水冲刷过后,两种文字在湿漉漉的墙面上显得格外鲜亮。
雨势渐小时,我们沿着青石板路走到"一寨两国"水井旁。井沿上的绳痕磨得发亮,不知被多少双手握过。穿绛红色僧袍的缅甸僧人提着铜桶来打水,桶绳在井轱辘上缠绕三圈,手腕轻转,满满一桶清水便提了上来。他对我们合十致意,桶里的水荡起涟漪,映出头顶同一片被雨洗过的天空。摄影家蒋总举着相机连拍,镜头里,中国大妈的花伞和缅甸少女的筒裙在井台边交错,水珠从伞沿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朵朵水花。
在景区的椰子摊,黝黑的缅甸汉子用砍刀劈开椰壳,露出雪白的椰肉。"甜过初恋!"他笑着说,汉语里夹杂着傣语词汇。吸管插进椰汁的瞬间,清甜的汁水顺着喉咙往下滑,带着热带阳光的暖意。雨水还挂在椰壳上,顺着纹路流进掌心,凉丝丝的触感混着椰香,让人忘了旅途的疲惫。卖椰子的小伙名叫貌丹,他说自己每天早上从木姐口岸过来,挑着担子走三公里,"中国这边生意好,"他指着手腕上的电子表,"下午四点前必须回去,不然赶不上关闸。"
暮色浸透雨云时,车子驶过畹町桥,桥头的界碑在暮色中泛着青灰。这座1938年建成的钢桁架桥,曾是滇缅公路的咽喉,桥栏杆上的弹孔早已被岁月磨平,只留下深浅不一的凹痕。同行的历史学家刘老师摸着桥身说:"当年远征军就是从这里出征,现在桥上跑的都是拉水果的货车。"桥下的瑞丽江水裹挟着泥沙奔腾而去,分不清哪朵浪花来自中国,哪朵来自缅甸。
次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姐告口岸。海关大楼前的广场上,中缅两国国旗在晨风中飘扬。穿绿色制服的海关人员正检查入境货车,车厢里满载着缅甸的芒果和西瓜,甜香弥漫在潮湿的空气里。免税店的玉石柜台前,福建商人老张正用强光手电照一块翡翠原石,缅甸老板在一旁用计算器报价,数字跳动间,绿色的光斑在两人脸上晃动。"瑞丽的玉,三分看料七分看眼缘,"老张放下手电,"就像这边境的日子,模糊点反而更有滋味。"
莫里热带雨林,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在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96%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了天然氧吧,每走一步都能听见露珠滴落的声音。沿着溪流往上走,空气越来越湿润,突然听见前方传来轰鸣——60米高的扎朵瀑布从悬崖上倾泻而下,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穿民族服装的景颇族导游勒排早木说,这瀑布是景颇族的"圣泉",雨季水量最大时,水声在山谷里能传三里地。我们踩着湿滑的岩石靠近瀑布,冰凉的水雾扑面而来,恍惚间分不清是雨水还是瀑布的飞沫。
在瑞丽古城的夜市,红灯笼照亮了整条街。缅甸小吃摊前,穿隆基的厨师正用棕榈叶包茶叶豆,景颇族妇女的织锦摊位上,彩色丝线在竹篾上跳跃。卖缅甸雪茄的老板递来一支"卡崩",烟草混着椰壳炭的香味在舌尖萦绕。"三年前这里挤得走不动道,"他指着空荡荡的街道,"现在缅甸那边打仗,木姐的商人过不来。"不远的火锅店内,几个边境小伙子正在边玩牌边吃着菜,完全不知他们是在吃饭还是在娱乐。
据前台服务员介绍:酒店不远处,有家云南“非遗米线”味道不错。离开瑞丽那天,我们特意起了个大早去吃“非遗米线”。卖米线的傣族阿婆好像认得我们似的,笑着多舀了一勺鸡汤:"你们是四川来的吧,明年来赶泼水节,"她指着墙上的日历,"四月十三,水泼得越狠,福气就越多。"米线是自己配料,有食盐、味精、酱油、豆粉、辣椒、生菜、龙须菜等,按个人喜好需要多少配多少。我由于没掌握好份量,多配了点辣椒,直辣得我流眼泪。华总问:“你在哭啥?”我答:“可能是啥不得瑞丽吧。”众人大笑......
车子驶出城区时,我看见路边的界桩从71号变成了83号。瑞丽江在晨光中泛着金波,江面上,中缅两国的渔船正撒网捕鱼,渔网在空中划出相同的弧线。后视镜里,瑞丽的轮廓渐渐模糊,凤尾竹的青、菩提树的绿、缅式佛塔的金,都融化在晨雾里。突然想起在"一寨两国"听到的故事:傣族老人说,月亮升到瑞丽江上空时,中缅两边的人都能看见同一个月亮,就像这江边的水,你说不出哪滴属于中国,哪滴属于缅甸。
手机信号再次跳出"缅甸Mytel"的提示时,同行的小虎正在写随笔:"雨里的瑞丽像块浸了水的翡翠,通透得能看见两个国家的心跳。"车轮碾过边境线的瞬间,我仿佛听见竹楼里的铜铃声、界碑旁的欢笑声、瀑布下的水流声,都随着风,轻轻落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个人简历
唐小虎,笔名:梦里,酷爱文学。喜爱散文、歌词创作。青神县作家协会会员。与音乐走廊合作之歌曲《锦绣青神》、《相知相守风雨同舟》、《南方的雪》等广为传唱。被百度音乐、MVBOX、酷狗等音乐平台收录其中。多篇散文作品被省、市级多家自媒体平台采用;主要作品:《峨眉金顶,心灵的朝圣之旅》、《峨眉情缘》、《孤桌擎日,破译天地写给盛夏的清凉密码》、《老家的味道》、《青神之夜》、《天下太平 人皆向往》、《汉阳时光:一捧江水 半轮诗月》、《桂花香溢 岁月沉香》、《“东方明珠”之印象.白果》、《开放包容之浪漫丽江》、《腾冲之约》等。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