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伪公
填词/李含辛
朱绂虚悬济世舟,
金樽暗转稻粱谋。
蠹虫啮柱称梁栋,
腐鼠争灯号冕旒。
冠冕重,冕旒幽,
螭蟠龙衮沐猴羞。
但看豕突狼奔处,
血泪凝成万古秋。
附录
李含辛《鹧鸪天·伪公》词作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鹧鸪天·伪公》是当代词人李含辛创作的一首讽刺性词作,其创作背景与2023年震惊全国的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蔡锷生贪腐案密切相关。蔡锷生因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滥用职权等罪名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经审理查明其受贿金额高达4.07亿余元,利用影响力受贿1.1亿余元。蔡锷生以"哭穷"形象示人,实则贪腐手段极为复杂隐蔽,养有10余位情妇,形成庞大的权色交易网络。
李含辛(陕西礼泉人)是当代文坛颇具特色的跨界创作者,兼具多重文化身份: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研究员,同时担任西咸新区作协监事及咸阳文学院理事等职务。其创作生涯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早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八年,后转型企业宣传管理岗位,最终回归文学领域并形成独特的"泥土味讽刺"风格。
在文学创作上,李含辛自诩"争做新时代打油诗中国第一人",提出"三新二意一透顶"的创作理念:"三新"指诗(打油诗)、词、赋的创新实践;"二意"强调对友人的赤诚与对家国的热爱;"一透顶"则彰显其追求极致的艺术野心。他的作品常通过口语化表达、夸张意象和反讽手法揭露社会现象,如《群芳宴》讽刺权色交易,《千万茅房歌》批判形式主义工程,形成"诗画互文"的讽刺美学。
二、词作文本与意象分析
《鹧鸪天·伪公》全文:
朱绂虚悬济世舟,
金樽暗转稻粱谋。
蠹虫啮柱称梁栋,
腐鼠争灯号冕旒。
冠冕重,冕旒幽,
螭蟠龙衮沐猴羞。
但看豕突狼奔处,
血泪凝成万古秋。
1. 核心意象解析
朱绂:古代官员系官印的红色丝带,象征官位和权力。词中"虚悬"二字点明其徒有虚表,暗示官员表面标榜"济世"实则谋私的本质。
金樽:豪华酒器,象征奢靡生活。"暗转稻粱谋"化用杜甫"稻粱谋"典故,揭露权贵们表面光鲜,实则忙于个人利益算计的虚伪面目。
蠹虫:本指蛀蚀木材的昆虫,文学中常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人。词中以"啮柱称梁栋"的强烈反差,讽刺那些危害国家却自诩栋梁的贪腐官员。
腐鼠:典出《庄子·秋水》,比喻权位利禄。词中"争灯号冕旒"形象描绘了贪官们为争夺权力不择手段的丑态。
螭蟠龙衮:古代帝王礼服上的纹饰,象征最高权力。"沐猴羞"用"沐猴而冠"典故,讽刺那些德不配位、窃居高位的官员。
豕突狼奔:形容仓皇逃窜的狼狈相,预示贪腐败露后的结局。
2. 意象组合的艺术效果
词人通过精心选择的意象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讽刺体系:
空间对比:"朱绂"(高位)与"腐鼠"(底层)、"金樽"(奢华)与"稻粱谋"(算计)形成强烈反差
身份错位:"蠹虫"自称"梁栋"、"腐鼠"冒充"冕旒",揭露权力异化现象
动态过程:从"暗转"的隐秘贪腐到"豕突狼奔"的败露,展现贪腐者的完整轨迹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视觉冲击力,更通过古典文学中的固定象征意义,增强了批判的深度和力度。
三、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1. 词牌运用的创新
《鹧鸪天》作为传统词牌,通常以婉约风格著称,但李含辛却赋予其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这种创新体现在:
格律突破:在保持《鹧鸪天》基本格律框架下,李含辛灵活运用口语化表达,如"稻粱谋"、"沐猴羞"等俚俗词汇入词,形成雅俗共赏的效果。
意象密度:传统《鹧鸪天》多写景抒情,此词却在短短55字中密集使用7个核心意象,形成"意象轰炸"的讽刺效果。
情感转向:下阕"冠冕重,冕旒幽"从客观描述转向主观评判,最后以"血泪凝成万古秋"的悲怆收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2. 讽刺艺术的多维呈现
反讽手法:通过表面赞美("称梁栋")实际揭露("蠹虫")的方式,增强批判力度。
典故新用:将"腐鼠"(《庄子》)、"沐猴而冠"(《史记》)等古典典故赋予当代反腐内涵。
视觉对比:"朱绂"与"血泪"、"金樽"与"稻粱"的色彩并置,形成强烈的感官冲击。
3. 语言风格特色
泥土味文风:作为"泥土味讽刺"的代表,此词既有"豕突狼奔"的生动俗语,也有"螭蟠龙衮"的典雅用典,实现雅俗共赏。
节奏控制:上阕四句平稳叙述,下阕三字句急促转折,末句又放缓,形成"起-承-转-合"的完整叙事弧线。
声韵效果:全词押"ou"韵(舟、谋、旒、幽、羞、秋),低沉悠长的韵脚强化了批判的沉重感。
四、社会批判与时代意义
1. 对权力异化的深刻揭露
词作直指当代社会中的"伪公"现象——那些打着"公仆"旗号实则谋私的官员。这种批判具有三个维度:
符号解构:将"朱绂"、"冕旒"等权力符号与"蠹虫"、"腐鼠"等负面意象并置,揭露权力异化的本质。
行为讽刺:"金樽暗转稻粱谋"精准刻画了贪官们表面清廉、暗中敛财的双面人生。
后果警示:"豕突狼奔处"预示了贪腐败露的必然结局,"血泪凝成万古秋"则指出其历史危害。
2. 文学参与社会治理的典范
作为"诗新闻"的代表作,此词体现了李含辛"文学参与社会治理"的创作理念:
时效性:直接回应蔡锷生案这一社会热点,保持新闻的时效性。
批判性:延续鲁迅杂文精神,以文学形式进行社会监督。
传播性:通过古典词牌形式实现严肃议题的轻量化传播。
3. 传统文体的现代转型
此词的成功实践了李含辛"三新二意一透顶"的创作理念:
词牌革新:将传统《鹧鸪天》从个人抒情转向社会批判。
意象现代:古典意象("冕旒")与当代问题("蠹虫")的创造性结合。
极致追求:在有限字数内实现最大讽刺效果,体现"一透顶"的艺术野心。
五、文学史定位与评价
1. 对传统讽刺文学的继承发展
李含辛的讽刺艺术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创新:
继承方面:
延续《诗经》"美刺"传统
发展杜甫"朱门酒肉臭"的对比手法
借鉴鲁迅"杂文式"的犀利批判
创新方面:
将打油诗的俚俗性与词牌的典雅性结合
实现古典意象的当代转译
开创"诗新闻"的跨界文体
2. 当代文学批评界的评价
文学界对李含辛这类作品有高度评价:
社会价值:被定义为"民间文学参与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其打油诗实践为传统文体注入现代性活力。
艺术成就: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题赞"文贵独出","风而有骨"。
历史意义:作品入选《中国名人打油诗三百首趣谈》,成为研究当代讽刺文学的重要文本。
3. 词作的局限性
尽管成就显著,此类作品也存在一定局限:
深度不足:由于采用打油诗形式,部分批判停留在现象层面,缺乏理论深度。
传播局限:古典词牌形式可能影响在普通读者中的传播效果。
风险性:直接针对具体案件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六、结语
《鹧鸪天·伪公》作为当代讽刺词的代表作,成功实现了古典词牌的现代转型。李含辛通过密集的意象群、犀利的反讽手法和独特的"泥土味"文风,深刻揭露了权力异化现象,展现了文学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意义。词作既延续了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又为传统文体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艺术实践启示我们:古典形式完全可以承载现代内容,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