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遗梦
作者:杨东
课桌上的阳光亮亮弱弱,像极了当年农场中学教室里浮动的尘埃。语文老师说贺敬之在复旦讲台上踱步念诗的模样时,窗外的白杨树正摇着叶子,把影子投在我攥紧的笔杆上。那时我以为,誓言是一粒埋进土里就必定发芽的种子,只要朝着阳光生长,总有一天能长成可以为母校遮荫的树。
一、未竟的讲台
退休十年,书桌抽屉里压着两份打印整齐的散文稿。《塔里木河为什么这样伟大》的字里行间还留着钢笔涂改的痕迹,《喀拉库勒 黑色沉默的喀拉库勒》的扉页上,我用红笔圈出了想重(zhong种)读给母校听的段落。这些年它们跟着我搬了三次家,从国家通讯社的办公室到退休后的书房,纸页渐渐泛黄,像极了当年老师衬衫上洗褪的蓝。
总有人说 "会有的"。前教育局的王副局长曾拍着我的肩膀,在文化顾问办公室的藤椅上晃着说:"您这事儿,比评职称还重要。" 那年教育系统的写作培训班上,母校的副校长在课间追着我到走廊,手里攥着本翻卷了角的笔记本:"我爸就是您当年的同班同学,他说您要是回校,他一定来旁听。" 后来副校长调去了别的学区,新上任的校长在教师节座谈会上又提:"您定日子,我们把当年的教室重新布置一遍,就像您当年坐着的那样。"
机会总像窗台上的月光,看着很近,伸手去够时却只碰到冰凉的玻璃。有时是 "最近要迎接检查,等忙过这阵",有时是 "学生们在准备中考,要不明年?",有时干脆是某次会后擦肩而过,对方笑着点头,半句不提曾经的承诺。我渐渐明白,那些信誓旦旦里藏着的,或许不是敷衍,而是另一种生存逻辑 —— 就像农场的田埂,看似笔直通向远方,实则绕不开灌溉渠与低洼地。
二、看不见的围墙
去年回农场办事,特意绕到母校门口。铁门换了电动伸缩的,门岗室里的保安盯着监控屏幕,玻璃上贴着 "外来人员严禁入内"。隔着栏杆望进去,当年的土操场铺了塑胶跑道,教学楼墙面上刷着巨幅的校训。我突然意识到,这所学校早已不是我记忆里的模样 —— 它有了更规整的管理制度,更严密的安全体系更现代的教学装备,却也像被装进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与外界保持着谨慎的距离。
教育局的老同事曾私下说:"现在的学校不好进啊。" 他说这话时,我们正坐在培训班的休息室里,窗外是各学校校长低头记笔记的背影。"校长们要考虑的事太多了:课程安排、安全责任、家长评价...... 您去讲课是好事,但要协调教务处、德育处,还要报教育局备案,万一哪个环节出点岔子......" 他没说下去,但我懂了。就像当年农场的拖拉机,就算加满了油,也得等调度室的派工单,不是想去哪片地就能去哪片地。
这种割裂在我走进城市后愈发清晰。在地级党报时,曾写过一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报道,反响很大,最终促成了县里的危房改造。那时我以为文字能打通一切壁垒,直到后来在国家通讯社,才发现有些墙是无形的 —— 它们由层级、程序、惯性筑成,比农场的土坯墙更顽固。就像我能在部委的会议室里从容发言,却在母校的铁门前感到束手无策,这种错位里藏着最真实的城乡褶皱。
三、誓言与回声
语文老师若还在世,该八十多岁了。他当年说 "出一个记者或作家就很欣慰" 时,眼里的光像秋夜的星,微弱却执着。我后来真的成了记者,写过塔里木河的奔流,写过喀拉库勒湖的沉默,那些文字在世间流转,改变过一些事,影响过一些人,却始终没能绕过那道回母校的坎。
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宿命:带着农场的烙印走进城市,在时代的齿轮里拼命追赶,却总在某个深夜想起出发时的方向。就像塔里木河,明明朝着沙漠奔涌,却总在转弯处回望源头的雪山。那些没能兑现的承诺,那些没能踏上的讲台,背后是两个世界的认知差异 —— 对于校领导而言,这或许只是一次普通的讲座;对于我而言,却是对青春誓言的交代,是对那个愤世嫉俗的老师的回应,是两代人精神接力的最后一棒。
上个月整理旧物,翻出当年老师给我的私信。最后一页上,他写着:"文者,载道也。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窗外的阳光落在字迹上,突然想起喀拉库勒鸿沟 —— 它沉默静谧地躺在胡杨夹成的廊道里,任水东去,却从不喧哗。或许有些遗憾本就不必圆满,就像那篇没能在母校朗读的散文,它早已在岁月里长成了另一种模样:不是站在讲台上的仪式,而是刻在生命里的执念,提醒我永远记得为何出发。
若真有那么一天,我想我会穿着最普通的棉布衬衫,像当年的老师那样,不用麦克风,就站在教室中央。先读《塔里木河为什么这样伟大》,读它如何在沙漠里劈开生路;再读《喀拉库勒 黑色沉默的喀拉库勒》,读它如何把岁月沉淀成深邃。然后鞠躬,说 "再见"—— 不是对同学们,是对那个在课桌上暗暗发誓的少年,对那个在复旦听贺敬之念诗的老师,对那段相信誓言能抵过岁月的时光。
其实不必真的站在那里。有些讲台,早已建在心里了。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