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编辑社成员
名誉社长:谭丽华
特约顾问:张振林 孟祥忠 岳新华
顾问:清廉宇 李秀德 岳新华 王世元
主编:润牙子
常务负责人:中秋明月 渝香居士 阿莲 神剑大侠 书香 王世元
诗评:渝香居士 热血兵团 书香
本公众号微信: Ryz98416
血色碑铭
——熊琪行长笔下高头坳的永恒震颤
余少华
当八十四年的风掠过湘东丘陵,那些嵌在红壤里的弹片仍在低语。熊琪先生以考古学家般的笔触,在《血洒高头坳》中掘开历史的冻土,让三十四具青铜质感的忠魂重新渗出体温。这不是寻常的战争叙事,而是一曲用弹孔、焦木与血棉布谱写的安魂曲。
清风亭的崩塌是整部作品最悲怆的隐喻。明代石柱在炮火中折断的刹那,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在硝烟中清晰可见。周万邦团长目眦欲裂的肖像,李享复连长染血的布符,这些散落的生命碎片被作者用文学的磁石重新聚合,在读者胸腔里引发持续的震颤。那个六岁孩童喻燕良眼中的血色黎明,恰似人类集体记忆的显影——当断裂的肢体与桐树根系纠缠,战争便成为大地永久的伤疤。
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色彩对比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殷红大字与青灰墙壁、焦黑横梁与白底黑符、血色雨水与赭红门窗。这些色彩在作者笔下凝固成历史的多棱镜,既映照出日军燃烧弹的狞光,也折射出60师石灰标语的灼热温度。老村长关于薯粉皮探子的叙述,暴露出战争最荒诞的侧面——当喜堂的烛火与血泊交融,连最朴素的乡宴都成了民族命运的祭坛。
熊琪先生退休前曾任银行行长,卸任后以文为伴、以石为友,足迹遍及贵州、广西、云南等地,搜罗奇石古玩,以石存古,以文传世,在方寸之间延续文化的血脉。在这篇《血洒高头坳
》一文中,熊琪先生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对战争细节的考古式呈现。从士兵狼吞虎咽的吃相到黢黑横梁的焦痕,这些微观叙事如同高头坳的弹坑,在宏大历史中凿出具体的痛感。当两个幸存伤兵向天空鸣枪时,那些未尽的呐喊至今仍在喻氏家庙的墙缝里回荡。作者用散文诗的笔法将悲壮提升至美学高度,让三十四名士兵的牺牲不再只是统计数字,而是化作了山脉的骨骼。
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这篇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纪念碑从来不是冰冷的石材,而是那些仍在血脉里奔涌的记忆。当读者触摸文中被烈火舔舐的焦木,指尖传来的不仅是历史的余温,更是一个民族永不愈合的创口。高头坳的血色黎明,终将成为华夏大地永恒的晨星。
作者简介:
余少华,1999年底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晚报》停薪留职下海赴京,先后被聘为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报·领导与决策周刊》主编;新华社《每日电讯·领导周刊社》社长;《中国城市新闻报》社长、总编辑、《国际市场经济报》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