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704》「飘舞的剑」(8586辑)

晨间寄语
我相信,中国人在孝文化上应该大同小异。所谓小异,则是南北方在称谓让有所不同。如外婆与姥姥,一个意思两种叫法而已。写这段话,还以为南北方对中元节的焚化香蜡纸烛会有大的区别。诚然,以“中元胜会虔备冥钱成封上奉”的扉页表述,还不能脱离以上文体,这已是基本的固定模式。不难理解,逝者从现实里故去,并经历过活着时的现实社会与生活,生者当然以最能的表述,作古而非脱离人类本身。
所谓范本,就是为了区别在世与故去,并述以对逝者的尊重。“中元胜会虔备冥钱成封上奉”、“上奉”已是充分的体现,也是中元节包袱书写的第一列固定内容,其中:
中元胜会:指中元节期间鬼魂聚集的盛会;虔备冥钱成封:表示虔诚准备并封装好的冥界纸钱;
上奉:表达恭敬献上的含义。人的涉世,在一代人一代人的教化中,似懂非懂,但模式不改。想来在世时看过,身后也按受。这就是一世人一世人想要的结果。我们从涉世以来就开始写这样的范本,在不知不觉中,脑海里想象那个写了几十年的称谓形象。如我口喊的奶奶,逝于1943年,我只从当初父亲的描述中,在大脑里慢慢成像老人家的模糊影子,随着年岁的增长,更想把这样的成像变得清晰些。谁说一辈不管二辈事?年年的中元节都做同一件事,老祖宗的发明创造,自然有它的道理。人与牲口的不同,就是有思维,包括想象内似的问题。
人在季节里做的事情,既有实在,也有虚拟。中国人在虚拟里约束自身,就有传承传统下来的效果。并在一代人一代人地沿袭……
写了类似的作文,同样包含着缅怀心境。老来的人用这样的方法祭奠故去的父母双亲,情真意切,也寄托了不尽的追思。有一种现象,许多人会在这期间梦见故去的亲人,应该是日思夜想的结果,或叫物候天成。是矣,归结于先祖们的聪慧,让人们前赴后继也。
新的一天,早安!
2025.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