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中旬的一个周六下午,骄阳似火,天气炎热。我驱车来到最具有本地历史风土人情的网红打卡地标建筑荣成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古朴的青砖、飞檐斗拱的屋顶,与周围的现代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宛如一位沉稳的长者,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走进荣成博物馆大门,凉爽宜人的宽敞明亮玻璃穹顶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四楼透明玻璃穹顶下方贴着红色大字书法十分醒目: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山河铭记——荣成市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革命文物展开仪式,红色巨型的宣传牌高高矗立。
我漫步在展厅中,四周沉静而庄重,仿佛每一寸空气都承载着过往岁月的重量。阳光透过高大的穹顶洒落下来,在青砖飞檐的映衬下,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画面。我停下脚步,凝视着一幅巨大的荣成历史变迁图,密密麻麻的线条与标注宛如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这片土地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我站在图前,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这方土地竟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博物馆,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荣成的过去与现在,感受那份深沉的历史韵味。
展厅的通道幽深而静谧,我沿着它缓缓前行,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第一展厅以“远古荣成”为主题,那些古老的化石、粗糙的石器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却仿佛在诉说着远古时期荣成大地上的生命故事。我看着那些被岁月侵蚀得有些模糊的化石,想象着它们曾经生活的环境,心中涌起一股对生命的敬畏之情。那些简单的石器,虽不精致,却见证了人类祖先在这片土地上艰难求生的智慧与勇气。
再往前走,便来到了“古代荣成”展厅。秦始皇东巡至荣成成山头的历史故事仿佛近在咫尺,始皇庙的古建筑静静矗立在成山头,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这里陈列着各种古代文物,从精美的陶瓷到古老的书籍,从古代的兵器到传统的农具,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往事。我站在一件明代的青花瓷前,那细腻的花纹、温润的质地,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工匠们专注而细致的神情。他们用双手将泥土变成艺术品,将时光凝固在那洁白的瓷面上。这些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荣成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荣成民俗”展厅。这里仿佛是一个微缩的荣成乡村,从传统的民居建筑到各种生活用品,从古老的婚俗仪式到传统的手工艺,每一个细节都生动地展现了荣成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我看到了那些用草编成的精美工艺品,那些色彩鲜艳的剪纸作品,还有那古朴的木雕家具。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却蕴含着荣成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它们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质朴而温暖的力量,那是荣成人民在漫长岁月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
走出博物馆,阳光依旧明媚,但此刻的我仿佛已经与这片土地建立了某种特殊的联系。荣成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展示历史的场所,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荣成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隐藏在这些古老的文物与传统的民俗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悟。这次参观让我对荣成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荣成博物馆,去聆听那些古老的故事,去感受那段悠长的历史。
荣成,这片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荣成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革命战争年代,五万名荣成子弟加入人民军队,六千多名将士为国捐躯,涌现出数以千计的英雄模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以后,又涌现出郭永怀、许振超等闻名全国的功勋人物。荣成先后走出一百八十多位解放军副军职以上高级将领和五十多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2024 年 9 月 29 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表彰 15 人,其中就有两位荣成儿女。战斗英雄黄宗德荣获“共和国勋章”,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荣获“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这是祖国的骄傲,更是荣成人民的自豪。英雄故里颂英雄,赓续血脉启新程。特举办此次展览,铭记两位国家最高荣誉获得者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响应“荣归故里”计划,以“城市合伙人”理念,共建近悦远来人文生态,赋能“深蓝、零碳、精致、幸福”现代化新荣成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河壮丽,礼敬英雄。在荣成这片孕育英雄的土地上,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黄宗德孤身俘虏 22 名美军士兵,他的壮丽生涯诠释了对祖国“忠勇奉献”的赤子精神;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的传奇事迹,则展现了平凡质朴“工匠精神”的伟大。新时代新征程,英雄故里,砥砺前行。本次展览不仅是对黄宗德、许振超同志光荣事迹的回顾,更是对荣成这片红色土地的致意。我们既要学习黄宗德同志的奉献精神,让英雄故乡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又要发扬许振超的“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在建设“深蓝、零碳、精致、幸福”现代化新荣成的道路上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探寻悠悠历史,重温岁月峥嵘,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天空清澈,白云缥缈,海草房成排连片、错落有致,嗅着海风携来的清甜,穿过一条条石板路的巷子,走进中我岛抗日战争地下交通站旧址,位于荣成市俚岛镇中我岛村北大街北侧,是一座四进式海草房建筑。这里曾是抗日战士们的重要据点,如今,它保留着地下党开会遗址、撤退通道以及生活起居等珍贵遗迹,直观展现了当年革命斗争的智慧与艰险。
我踏入这座旧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地下交通站的特殊构造,前后门贯通、侧院围墙与村巷相连,为抗战时期情报传递和人员隐蔽提供了关键保障。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抗日军民英勇顽强的身影,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如今,我们踏足这些红色地标,缅怀先烈,致敬胜利,永远铭记那份抗战精神。
中我岛的地下交通站旧址,不仅承载着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更见证了抗日军民的英勇与顽强。它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不忘历史的伤痛,传承先辈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砥砺前行。
编辑简介:
李进花,退休教师,经常编导和担任各类公益活动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多次参加各类朗诵比赛获奖 。是一个热爱诗歌写作和有声语言朗诵艺术、背景音像配乐的爱好者。是山东老年大学关工委走进学校,传授经典朗诵的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