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难解情缘
俞梅荪
2025年8月,我随家人前往哈尔滨旅游避暑,立秋后前往游览阿城区的平山皇家鹿苑。
汽车行驶在宽广的高速公路,一道道风光在眼前划过,我的思绪也迅捷地回望着56年前知青岁月的一幕幕景象中。
触景情深忆往事
1969年,我16岁在上海长宁区安化(路)第二中学初中毕业,前往江西省南城县新丰公社插队落户,积极投身发展农村经济。
1973年起,我从上海动物园、杭州药物研究所龙驹坞养鹿场运回30头梅花鹿,又从吉林省东丰县那丹伯养鹿场原产地运回10头优种鹿,办起乡镇企业养鹿场,发展达140头。为改进落后的锯鹿茸和加工方法,我作了三项技术革新成果,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的《动物学杂志》1976年第四期起,不断发表了四篇论文,外省鹿场人员前来交流。 1976年底,我依依不舍的告别鹿场,回北京顶替退休的家母,到清河毛纺厂当工人,却不适应纺织车间的机械隆隆声,田园牧歌之农村养鹿场,不断发展壮大的梅花鹿群使我梦魂牵绕。
后来,我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毕业后从事经济立法工作10多年,历经八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法治建设从无到有的历史进程且成果颇丰。
1986年春,我前往南昌参加江西省经济法治工作会议,之后回到南城县农村鹿场。鹿在10余岁后,开始被逐渐淘汰,时隔10年,当年我精心饲养和培育的鹿群均已归天,使我伤感不已。眼前的这些是其子子孙孙,头次匆匆见面,我和它们即双方尚未有感觉,怀念其父母乃至祖父母的朝夕相处,跟着我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到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成就了我的事业。当年和如今,我依然清楚的记得十来头鹿的脸型,这些老伙计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恍如昨日。
古稀之年,反思人生,当年阴错阳差,很遗憾未能继续从事我所酷爱的动植物学、生物医学。
2025年5月3日,我参加北大生命科学院(原生物系)成立100周年庆典,深为感动;我常回校参加各种讲座和研讨会,每当路过北大生命科学院大楼就情不自禁的进去转悠,被各种信息和展览所深深吸引。20年来,我与四位生物学教授学长,结为好友,常聊生物问题,无奈这辈子似选错了行。如今,得以重返鹿场,激情燃烧!
▲哈尔滨阿城区皇家鹿苑大门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8月12日,我们到达哈尔滨郊外70公里的阿城区,公元1115年的金朝之皇家鹿苑,900年历史。久别鹿场40年,我终于回来了(尽管不是自己的鹿场),从昨天得知此行就激动不已。
中午时分,50多头梅花鹿匍匐在大树底下歇凉,独自匍匐离我最近的是一头高大健美的种公鹿,近15岁的老年鹿,雄姿依旧,年轻时应该是鹿王,现在可能也是鹿王。这与我当年从吉林运回的那头种公鹿(我的最爱)极为相似,使我惊喜,莫非它在此显灵,等我多时乎!
我俩对视,它的脑门宽阔,鹿茸似在一周前锯下,粗壮发达的鹿茸根部已结痂,将继续结成约五厘米厚的骨化鹿帽,明年开春脱落,再长出新的鹿茸。
▲独自匍匐的是一头雄壮的鹿王
我招手,它抬起头来目光直视,微微点头;我上前抚摸,它低下头来,眼睛微微闭合,温顺的老鹿王似没了年轻时的霸气,与我这古稀之年的老饲养员情投意合,我情不自禁地在它的额头上亲了又亲,它俯首帖耳,惺惺相惜,殊途同归。
▲我招手,它抬起头来目光直视微微 ▲我上前抚摸,它低下头迎合,眼睛微微闭合
.
▲我在它额头亲了亲,它张开嘴似要说什么
在大门口有卖胡萝卜20根一袋五元,作为鹿食。鹿要给吃的才让摸,吃完就走,不让再摸了。我疏忽而未看到卖胡萝卜的,两手空空,它却让我随意又亲又抱,流连忘返,很神奇。
这些是五岁左右的壮年公鹿,日前鹿茸已锯下,脑袋上留有两个鹿茸的根部已结痂。
▼ 这是四岁母鹿,头上没有生长鹿茸的根部。
以下是约四岁公鹿,头上的红彤彤之鹿茸,是今年第二茬的再生鹿茸,不如在半个多月前的头茬鹿茸长得大而美。鹿的长茸期在5至8月份,一年可锯两次即收割两次,头茬鹿茸壮美,价格昂贵,第二茬为再生鹿茸,长相和重量不如前者,价格似不变。
近日,这头的鹿茸要锯下来。8月底,鹿茸的生长期结束,如果不及时锯下,则老化成骨化,成为鹿角,价格就大大便宜了。
蓝天、白云、草场、梅花鹿,秋高气爽,在林间信步游走,被斑斓的五花山色包围,融入久违的鹿群里玩耍,远离世俗社会,回归自然,心旷神怡。
我有幸能与当年最爱的鹿王,久别重逢,意外惊喜!感谢苍天在冥冥之中的赐予。
在游玩快结束的最后一站,发现不远之处,一头壮年母鹿独自行走,我迎上前去招手。它以为有吃的就过来啦,到我跟前发现并没吃的,转身就走。我快步上前去摸了其脑袋,它又转身走了。我追上去继续摸到它的背部。它回头对着我重重的喷了口(恶)气,喘着粗气,眼角下的泪腺张开,我知道这是愤怒的表情,要怼我了。如我继续追着摸,它将用前腿奋力拍地和|/.踢我而将被踢伤,只得作罢。没鹿食,叫鹿不灵,如“手中没把米,叫鸡也不来”,看着它远去了。之后,又见几头鹿,我向别人要来胡萝卜,喂它,它就让我随便摸,吃完就走,不让再摸啦。▼
养鹿产业大有可为
11时半,我们抵达平山皇家鹿苑,门票40元,60岁以上为半票,70岁以上的我被免费,白玩有些过意不去。我们坐上观光车20元,行程9公里,在2749公顷的大山里转悠,共四个景点车站,可以分别下车散步,逗鹿玩耍。我对驾驶员说,我是养鹿的,找你们负责人交流。他让我们在第一站下车,前往办公室,得知其田主任刚回家午饭,13时半上班。我们乘下一班车继续游览,如前所叙。
最后,观光车在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小路飞驰,有惊无险,回到鹿苑办公室。田主任正好上班,他热情介绍其国营鹿苑概况。 我问,10月起,交配期将开始,种公鹿在发情期的两个月,为争偶而互殴,还要伤人,怎么办?他说,届时把种公鹿关进鹿舍,如在山上抓不住,则打麻醉枪抓捕。在夏季的取鹿茸期,均在野外操作,鹿被麻醉倒地半小时内,锯下鹿茸。当年,我用麻醉锯鹿茸为先进技术而发表的论文,现已普及,使我欣慰。
我问起鹿价,被告知,每头成年公鹿八九千元,母鹿六七千元,小鹿四千元。我说,1970年代公鹿八百元,母鹿六百元,小鹿四百元,正好相差十倍。田主任认可我是养鹿前辈。
当时,公鹿年产鹿茸为800元左右,等于身价;母鹿年产鹿仔为400元,次年为成年公鹿为800元、母鹿为600元,也达其身价;老年鹿被淘汰,体重公鹿300斤,母鹿200斤,毛重每斤2元5角,为500至800元,更达其身价,由中药厂收购,按照传统《药典》配方,制成传统中成药《全鹿大补丸》。鹿的身价即市价,生老病死,旱涝保收且保值,怎么都不会赔钱。
如今,养鹿的成本投入,上涨10倍,产出上涨得就更多啦,公鹿每年产鹿茸可达上万元,达13倍,如鹿被淘汰,每斤为40元,达15倍,还可进入餐馆,90年代,在北京饭店就有涮鹿肉,要比涮羊肉贵多了。故养鹿仍是低成本高收益的产业,这里只是基数,鹿的全身都是宝,还有其他副产品的收入颇丰。
养鹿20年的50多岁田主任说,不断有私人养鹿,有的达200头。他热情介绍我们去看看,可向私人鹿场买鹿。“200头”相当于我当年的规模,要前往参观学习。
开车送我们前来的企业家朋友一路参观,探讨,兴趣很大。他要利用现有场地,投资养鹿,使我欣慰。故本文不仅是旅游文,更是发展生产的说明文。
皇家鹿苑展览会
展览会前言
中国历史有金代,金代故都在阿城。女真人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建立大金国,在阿什河这片热土上历四帝38年,公元1153年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北京),从此又以北京为中心开启了新的总计达120年的辉煌历史。山水流金、源远阿城,平山神鹿、皇家渊源。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揽胜神州》栏目再现“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的平山皇家鹿苑是国家4A级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最早、最大的半散放式养鹿场,800多年前,这片土地就是大金国帝王将相的皇家狩猎场,旌旗伞盖、张弓携箭、跃马扬鞭等场景都曾在这里一一上演”……这里气候宜人,植被茂盛,素称“东北奈良”,更具欧陆风情。《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与鹿相伴,福寿延年。走进哈尔滨后花园的平山皇家鹿苑,置身于阳光沐浴的“森林氧吧”,看藏在森林里的植物大百科。众多网友称为离城市最近的“绿野仙踪”。在这里您不仅能看到哈尔滨的市树(榆树),哈尔滨市花(丁香),东北三大硬阔(水曲柳、核桃楸、黄波萝),还有挺拔向上的红松以及号称地球之肾、地球之肺的森林湿地(塔头海)。鸟语花香、生物多样,让平山神鹿在广阔的林间尽情嬉戏、奔跑。让您感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惬意,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回顾南城县的养鹿事业兴衰史
1970年,南京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前身)教官吴志唐(国军起义将军)告老还乡回原籍,他积极发展生产,帮助新丰公社新丰大队从抚州地区药材公司养鹿场引进八头梅花鹿,创办养鹿场和多种经营。 次年,新丰大队派我担任吴老前辈的助手,他很有学问,充满家国情怀,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
1973年起,我在吴老的指导下,前往三个省市引进40头鹿,不断繁殖,创办里塔公社鹿场和县药材公司黄狮镇鹿场,各55头;改进传统落后的生产方法,开展技术革新等等,全县的养鹿业欣欣向荣。1976年底,我离开时,全县三个鹿场存栏总数达140头。
次年,吴老被南京军事学院召回,全家搬回南京去了。
1986年5月,我满心欢喜地回到南城县,当年曾热情帮助我的县科技干部管志坚和县农业局王怀德技术员久别重逢,管志坚时任县长,踌躇满志。鹿场的公鹿母鹿之比例为2比8,即80%是母鹿,按每年繁殖50%的增长率(保守估计),全县140头在10年后,应为8070头,即使减半为4035头;我告别黄狮镇鹿场时为55头,10年后应为3170头,即使减半为1585头。
我兴冲冲地回到黄狮镇鹿场和规模小一半的新丰镇鹿场,鹿群不仅没发展,反而减少了,惨淡经营,不思进取,维持现状,使我大吃一惊,心如刀绞,悲愤不已。这可不是一般的败家啊!当时面临农村改革等各种挑战似受影响。我来去匆匆,客客气气,未及细问,久别重逢,不便表示不满。之后,我不再回去了。 2020年,我加入“南城人在北京群”,打听梦魂牵绕的三个鹿场,无人知晓。几经辗转,终于得知“三个鹿场”早在10年乃至20年前就全垮了,荡然无存,使我震惊,痛心疾首,欲哭无泪。当地领导欢迎我再回去看看,我却打不起精神,迟迟未成行。
如今,得知当今的养鹿业依然欣欣向荣,使我意气风发,唤起我的使命感。要回到南城县的那三个我参与创办的鹿场之遗址看看,向养鹿后人们宣传养鹿的意义,动员他们二次创业,把恩师吴志唐将军为家乡人民开创的南城县养鹿事业继续下去。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