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尺讲台与一扇门,十四年心灯长明
作者:高金秀

六月的风总带着别样的意绪,吹过门岗旁四季不败的月季,也吹乱了我鬓角的白发。望着校门里来来往往的身影,忽然惊觉,我在这所学校的时光,竟已漫过了三十四个春秋——前二十年,我站在三尺讲台前;后来因心脏添了毛病,便守在了这扇校门前。岁月像校门口那棵老樟树的年轮,一圈圈绕着,把“不容易”三个字,酿成了心底最温热的回忆。
初登讲台时,我还是个攥着教案会手心出汗的年轻人。记得第一次给学生讲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话音刚落,后排一个小男孩就举着手问:“老师,故乡是什么呀?”我愣了愣,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是你长大以后,想起就会觉得暖的地方。”那时的我不会想到,这方讲台、这群孩子,会让我把“第二故乡”的名字,刻进往后的岁月里。
那些年的日子,是被粉笔灰和教案填满的。为了讲好一堂课,我会在灯下反复修改板书;学生考试失利了,我会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摸着他们的头说“没关系,下次再来”;有孩子生病缺了课,我会骑着自行车,驮着作业本去家里补课。冬天的讲台前格外冷,我常把双手拢在嘴边哈气,可一看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心里就像揣了个小暖炉。直到有次上课,我突然觉得胸口发闷,眼前发黑,被同事扶着坐下时,才知道心脏早已悄悄拉响了警报。

离开讲台那天,我特意最后走了一遍教学楼的走廊。黑板上还留着学生们写的“谢谢老师”,讲台上的粉笔盒里,整整齐齐码着新粉笔——那是班长偷偷放的,她说“老师,您以后想回来讲课,随时都能来”。我摸着熟悉的讲台边缘,眼泪没忍住落了下来。原以为会就此与这所学校疏远,没想到转身就走进了门岗室,成了守护这扇门的人。
门岗的日子,没有讲台的热闹,却多了份细碎的安稳。清晨,我会提前打开校门,看着老师们骑着车进来,笑着说“早啊”;中午,学生们跑着去食堂,路过门岗时会挥着手喊“老师好”;傍晚,我会看着最后一个学生被家长接走,再锁上校门。有次心脏不舒服,趴在桌上休息,门卫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曾经的学生端着一杯热水走进来:“老师,我听说您在这儿,特意来看看您。”那杯热水的温度,从手心一直暖到了心里。
三十四年,讲台的粉笔灰落满了旧时光,门岗的登记簿写满了新故事。如今要和这第二故乡告别,我又摸了摸门岗室的玻璃窗——上面还留着去年冬天学生画的小太阳。生我养我的故乡在远方,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早已成了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部分。
苏轼说“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或许就是这样,有拿起的热忱,也有放下的从容。我曾拿起粉笔,点亮过孩子们的求学路;后来放下讲台,却拿起了守护的责任。如今要走向新的故乡,我知道,那些在讲台上、门岗前收获的温暖,会像六月的花香一样,永远跟着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我曾教过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故乡”;愿这所学校的门,永远敞开着温暖的光。而我,也会带着这三十四年的岁月,在新的地方,继续把日子过成心里暖的模样。

【作者简介】高金秀,女,大专,小学一教师,爱好广泛,书法,书画,跳舞,唱歌,写作,发表论文三四十篇一等奖,在教学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书法,书画,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中去。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