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精神永恒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王芬谦
八十年前的烽火硝烟,在历史长河中凝结成永不褪色的印记。当警报声穿越时空回响,那些埋骨青山的英魂、奔走呼号的身影、血染山河的壮歌,便在记忆里重新苏醒——那是中华民族用血肉筑起的精神长城,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爆发出的不屈之光。
忘不了卢沟桥上的月光,被枪声撕裂的夜晚;忘不了南京城下的江水,浸泡着破碎的山河。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家园,田间的犁铧化作战斗的刀枪,学堂的书声变为怒吼的战歌。太行山上,游击队员在青纱帐里布下天罗地网;长江两岸,军民携手用木船阻挡钢铁洪流;滇缅古道上,远征军以生命为笔,在异国土地写下“还我河山”的誓言。多少母亲送儿上战场,多少妻子缝补着带血的征衣,多少孩童在炮火中学会了唱《义勇军进行曲》——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民族的觉醒。
那些在战壕里啃着冻土豆的士兵,那些用身体堵住枪眼的勇士,那些在酷刑下仍高呼“中国不会亡”的志士,他们的名字或许已消散在风中,却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永恒的坐标。就像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哪怕被狂风折断枝干,根系也深扎在祖国的土地里;就像长江源头的冰川,历经寒风暴雪,依然守护着江河的奔涌。
八十年后的今天,和平的阳光洒满田野,高楼取代了废墟,高铁穿梭于群山。但我们依然能从纪念馆的老照片里,看见那些年轻而坚毅的眼神;从老兵颤抖的讲述中,听见“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抗战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是抗疫一线白衣执甲的逆行,是航天人探索宇宙的执着,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岗位上坚守的平凡微光。
山河记得,那些用热血染红的朝霞;岁月记得,那些以生命守护的黄昏。当我们在国旗下仰望,当我们对下一代讲述“过去的故事”,便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们守护的山河,如今繁花似锦;你们未竟的理想,正由我们续写新篇。这,或许就是对胜利最好的纪念——让精神的火炬永远燃烧,让民族的脊梁永远挺直,在复兴之路上,踏出属于新时代的铿锵足音。
作者简介:王芬谦,网名青云居士,又名知足常乐、丹江石翁,退休教师,退休后返聘在县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县老年大学发挥余热,现为商南作协会员,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民协会员,县老年学会协会副会长,商洛市民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