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7月,周至县三育小学保送到延安抗大的丁应南、李杰、高凌云、李哲生等学生回到周至宣传抗日政策,校长庞应举在县剿匪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西北民族抗日义勇军,三育小学师生及社会青年五百多人参加,庞应举任大队长,在河南偃师县改编为游击第六纵队,先后参加了娘子关、平型关等战役,战斗二百余次。西安易俗社根据报道,编成秦腔《血战三郎山》,在剧院和部队多次演出,造成很大影响,鼓舞了部队的战斗士气。1939年,何文鼎在周至县为26师招募周至青壮年300余名,1940年在五原大战中大部分人员战死,后又不断在周至为在内蒙战场征兵。仅民国31年(1942)4至12月,兵役科在周至征兵3406名,抗日战争中,1万余名周至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千余名周至青年牺牲在抗日前线,大部分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会一个接一个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了永远铭记周至人为国断头的气节和崇高的民族脊梁历史,讲好周至故事,周至县作家协会组织了系列抗战文章,以示纪念。

我的五爷参加了台儿庄会战
文/张全省 郗智勇
小的时候,经常看到五爷,面容瘦削,皮肤白皙,个头不高,人很精明能干,会弹一手三弦琴,但每次到我们家里来,总看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当时有些好奇,问我的爷爷,爷爷说是打仗负了伤。但在哪里、什么时候负的伤,一直没有弄清楚。直到有一天,在和伯父张振华先生说起这事的时候,他才告诉我,我的五爷是在参加台儿庄会战时负的伤。
五爷的名字叫张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初八,出生在周至县集贤镇集贤东村。在张勤、张战、张玉、张平、张万五个兄弟中排行老五,是最小的那个。

由于家大人多,尽管兄弟五个给别人家扛长工、打短工,没黑没明地干,但家庭经济还是比较困难。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个国民党军队军官和家眷住家里,看到五爷聪明能干,想带他前去,征得了大人和五爷同意,他们带着五爷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这个军官一起来到了四川。由于加入国民党军队,还为家里获得十个银元,因为这十个银元,家里经济方面有了大的改善。
抗日战争爆发了,五爷跟着自己的队伍,上了前线,来到了山东大地抗击日寇。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位于苏鲁交界的台儿庄,面对日寇强大的“精英之师”5万多人的凌厉进攻,国民党军队29万多人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抱着与骄狂日军“血战到底”英雄气概,采取“诱敌深入、内外夹击”的战术,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不屈防线。
在滕县保卫战中,日军炮火齐发,轰鸣声震耳欲聋,城墙在剧烈震颤中岌岌可危,战斗正在惨烈进行,一个脚穿草鞋,身着破旧军装的士兵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杀。他就是我的五爷。
突然,一颗颗子弹呼啸而来,打在了五爷的脚踝上。五爷踉跄着倒在地上,鲜血瞬间浸透了破旧的军装。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拼着命将他拖回临时战地医院,这时五爷的脸色已经苍白如纸。
医生看着血肉模糊的伤口,告诉五爷:“根据你的伤情,必须截肢!”五爷一听挣扎着从担架上撑起身子。“不行!不能截肢!我还要继续打仗,死也要死在战场上!”他死死攥住床单,声音沙哑却无比坚定,“你们给我做手术吧,没有麻药,我不怕疼,我能忍!”
手术过程中,五爷紧咬牙关,汗水如豆大般滚落。他强忍着剧痛,却一声不吭。医生的手紧握着手术刀,在战友们不忍直视的目光中,硬是生生剜出了三颗子弹。最后一颗子弹由于深深嵌在骨头里,无论如何也取不出来了,五爷只能放弃,而他的右腿也因此落下了残疾。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第10联队,守卫藤县的川军第122 师师长王铭章下达命令:“全体将士,哪怕全部战死,也绝不能弃城!”。他率领3000 余人死守滕县三昼夜,以 “与城共存亡” 的决心迟滞日军第10师团南下,全师伤亡殆尽,为台儿庄布防争取了关键时间。3月17日,师长王铭章在山东滕县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以伤亡5万余人的巨大代价,取得了毙伤日军约1万余人的抗战开始以来最大的胜利。台儿庄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以“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悲壮,书写了中国军民抵抗日寇侵略的英勇篇章。
台儿庄战役结束,部队开始转移,五爷因行动不便与大部队失散。拖着残腿,他开始了沿路乞讨的生活。一路上,他遇见了不少民间艺人,听着那婉转悠扬的三弦声,心中渐渐有了新的寄托。他虚心向艺人们请教,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坚韧的毅力,将几个省份不同风格的三弦技艺融会贯通。
几年后,历经艰辛,五爷辗转回到了周至县集贤村老家。凭着他的非凡经历、过人胆识、聪明才智,在集贤村大北街十字,创办了自己铺子经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闲暇之余,他坐在自家小院里,怀抱三弦,自弹自唱。那铿锵有力的弦音,配合着激昂的唱词,将过去那充满传奇的故事,传遍了乡里乡间,传递给父老乡亲。
后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听闻了五爷的事迹,对他的三弦技艺和精神人品敬佩不已,特聘他为三弦大师。在戏曲研究院,五爷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为培养李瑞芳等优秀的戏曲人才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每当夜幕降临,研究院的教室里,总会传出悠扬的三弦声,那是五爷在讲述过去的故事,也是在传承面对强敌,面对困难,敢于抗争,永不屈服的伟大精神。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周至县集贤初级中学张创利老师的大力帮助,深表感谢!
张全省,宝鸡文理学院教授,退休教师,陕西周至集贤村人;郗智勇,周至县楼观新镇小学教师,周至县集贤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