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七夕,有情人携手同行
文/田绿洲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乞巧节、七姐节或女儿节,起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融入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以祈福、乞巧和爱情为主题。
白日里的暑气渐渐消散,天空呈现出深邃的蓝色,星星点点地闪烁着,仿佛是天上的灯火,为这个特殊的夜晚做着准备。
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喜鹊搭桥,银河为路。这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早已深入人心。小时候听祖母讲述,总觉得神奇而又有些悲伤——一年只有一次相见的机会,何其珍贵,又何其短暂。然而长大后,却渐渐明白,这传说之所以动人,或许正是因为它道出了人世间最真实的情感:离别与重逢,等待与相聚。
七夕的夜晚,我常独自站在阳台上,仰望星空。城市的光污染使得星星不再如乡村那般明亮,但银河的轮廓仍依稀可辨。我想象着那传说中的鹊桥,该是何等壮观:成千上万的喜鹊振翅高飞,用身体搭建起一座横跨银河的桥梁,桥上走着一年未见的恋人,相视而笑,泪光闪烁。
人间亦有鹊桥会。不过是换了形式,变了模样。
记得儿时在农场连队,七夕是极受重视的节日。女孩们会摆上香案,供上瓜果,对着月亮穿针引线,乞求织女赐予灵巧的双手。男孩们则躲在葡萄架下,据说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大人们笑着看孩子们闹腾,眼神中却有着说不清的复杂情绪——那是对往昔的怀念,也是对青春的回眸。
如今的七夕,被冠以“中国情人节”的名号,街上随处可见卖花的姑娘,餐厅需要提前预订,电影院排起长队。玫瑰、巧克力、礼物,成了这个节日的新象征。形式虽变,内核未改:人们依然借着这个日子,表达爱意,诉说相思。
我曾见过一对老夫妻,七夕夜手牵手在公园散步。老先生买了一支玫瑰,递给老伴,老太太笑得脸上皱纹都舒展开来。他们没有年轻人的热烈,却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情。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他们不就是人间的牛郎织女吗?相守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离别与重逢,最终依然携手同行。
现代人的爱情,少了传说里的奇幻色彩,多了现实中的琐碎与磨难。异地恋的情侣,靠着视频通话维系感情;忙碌的夫妻,挤时间共进一顿晚餐;单身的男女,在交友软件上寻找缘分。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相遇的机会,却也制造了更多分离的可能。
但人心依旧。我们仍然渴望被理解,被珍惜,被爱。仍然愿意为了一段感情付出时间,付出耐心,付出真心。就像那鹊桥,虽然一年只搭建一次,但每一次都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写作关于七夕的文章,最难的不是辞藻的华丽,而是如何捕捉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我尝试着从传说写到现实,从过去写到现在,想要找出那根连接古今的红线。最终发现,这根线其实就是人心——对爱的向往,对陪伴的渴望,对别离的不舍,对重逢的期盼。
散文之美,在于形散神不散。我任由思绪在银河间穿梭,在鹊桥上驻足,在人间徘徊,但始终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爱,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值得被歌颂,被铭记。
写作过程中,我时常停下笔,望向窗外。夜已深,星星更亮了。或许此时此刻,真有无数的喜鹊正飞向银河,准备搭建那座奇迹之桥。而人间,也有无数的人正在为爱奔走,为情守候。
文章写完,恰是凌晨时分。七夕已过,但爱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就像牛郎织女,明年还会相见;就像那对老夫妻,明天还会牵手散步;就像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许正在计划着下一次与爱人相会的场景。
鹊桥会的传说美好而忧伤,人间的爱情平凡而真实。但无论是传说还是现实,其核心都是相通的:愿天下有情人,终能跨越星河,携手同行。南北朝,牛郎织女的传说与七夕相融合:牛郎以老牛为媒,与织女结为夫妻,却因触犯天条被银河相隔,唯有每年七月初七,万千喜鹊搭成鹊桥,让二人短暂相聚。这个充满遗憾却执着的故事,让七夕逐渐与“坚守”“思念”绑定。
如今的七夕,早已超越了单一的爱情象征。它是对“长久”的向往——就像鹊桥虽短,却岁岁如约;它是对“珍惜”的提醒——无论是恋人的依偎、友人的相伴,还是家人的牵挂,都需要用心经营。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或许不再穿针乞巧,但会借着这个日子,给在乎的人发一条消息、备一份小礼,让含蓄的情感有了表达的出口。
正如汪曾祺所言:“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心。”七夕的意义,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仪式,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暖——是跨越银河的坚守,更是落在人间的珍惜。愿我们都能在这个日子里,读懂牵挂,留住温情。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网络侵删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