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yimo
人到中年,事情越来越多,精力越来越不够用了。
上有老,下有小,一面背着工作的压力,一面还要兼顾老人的健康,孩子的教育。
我们就像一台老旧的手机,本来电量就有限,后台还运行了无数程序,电量在肉眼可见的下滑。
想要保持电量充盈,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后台程序”的消耗。
学会断舍离,关掉那些无用的程序,减少能量的消耗,才能让自己重获生机。
断念
你知道最消耗人的是什么吗?
不是繁重的工作,也不是复杂的关系,而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念头。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过一个“自我损耗理论”。
人每天会产生六千个念头,其中80%都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对过去的懊悔,对未来的焦虑,这些念头会持续消耗人的能量,导致人疲惫不堪。
学会断念、止念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归清明。
作家迈克尔·辛格,曾经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大学毕业之后,他踌躇满志,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
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不仅事业接连受挫,还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婚姻。
那几年,他给自己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不断地审判自己。
说自己这里不行,那里也不行,把自己批得一无是处。
这些念头在他的脑子里循环往复,让他精疲力竭。
几年之后这些念头更是把他彻底压垮,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不得不去看医生。
漫画家几米说:不要在一件别扭的事上纠缠太久。纠缠久了,你会烦,会痛,会厌,会累,会伤神,会心碎。
过度咀嚼自己的伤痛,只会榨干自己的能量,瓦解自己的信念。
心大一些,凡事不往心里去,才能获得轻松自在。
知名企业管理者佐佐木常夫讲过一段自己的经历。
当年他在某知名企业打工,有一天突然被通知调整岗位。
那段时间他非常痛苦,他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让公司换了人。
自我怀疑和自我责备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痛苦不堪。
他反复思考过去在岗位上的失误与不足,久久无法平静下来。
长此以往,让他精疲力竭。
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他告诫自己:凡事尽力就好,船到桥头自然直。
他开始调整心情,在新的岗位上努力。
重拾热情之后,很快适应了工作,并取得较好的业绩。
黄仕明所说:“当你不再被杂念牵着走,就会发现,内心的平静本身就是能量。”
当你把所有的心思都专注于当下,就不会有无谓的内耗。
凡事该忘的忘、该放的放,才能让自己重新充满能量。
舍物
我前年搬了新家。
刚搬进去的时候,感觉屋子宽敞明亮,整个人都有种精神焕发的感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越积越多。
厨房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调味料,各种积灰的小家电,各式各样的餐具。
衣柜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衣服,鞋柜塞满了好几个,卧室堆了一堆被子、毯子。
客厅里堆着落灰的健身器材,各种囤积的未开封的商品,都有些插不下脚。
那个明亮的房子一去不返,待在里面,我整个人也有些沉闷、压抑。
而且因为东西太多,平时找东西也经常找不到,平白消耗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后来我痛定思痛,决定来一场彻底的大扫除。
不用的衣被统统捐掉,过期的调料食品都扔了,经年不用的小家电、健身器材一律挂在闲鱼转卖了。
清理完之后,感觉窗明几净,心也跟着敞亮,整个人的心情瞬间好了很多。
《我决定简单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物品越少,注意力越集中,能量自然回归。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囤积欲”绑架了。
我们囤了太多的无用之物,这些东西不仅占据着物理空间,更侵占我们的心理空间。
它们像是无形的能量吸血鬼,慢慢吞噬着我们的能量,让我们精疲力竭。
作家佐佐木典士早年也是如此,她家里堆满了东西,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东西杂乱,她工作经常出错,整个人的状态也很差,最终被公司辞退。
后来她痛定思痛,把家里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整个人的面貌焕然一新,生活也开始走上正轨。
心理学家乔纳伯杰认为:居住环境,对人有一种“传染”作用。
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扔掉看得见的杂物,才能释放看不见的能量。
及时断舍离,学会清洁整理,环境变得干净,心力才能恢复,好运才会找上门。
离人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接触的人比较多,两个微信,好友加起来有上万人。
而且我从不删人,很多人哪怕只有一面之缘,我也怕删除之后,再见会尴尬。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社交上。
微信消息经常是99+,每天光回复消息,都让自己精疲力竭。
后来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干脆开了免打扰,除了几个置顶的朋友和家人,其他人一概不理。
从那之后,终于感觉清爽了很多。
人上了一定年纪,一定是往回收的。
我们不可能把太多人请进我们的生命里,能关注的只有少数人。
知名商业顾问刘润也遇到这样的情况。
他有四个微信号,加起来有两三万好友,但是除了亲朋好友和对自己有恩的人,他轻易不和别人见面吃饭。
他直言不讳,说自己是个“不近人情”的人。
一天就二十四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能余下的时间也不过十来个小时。
如果把时间花在无意义的社交上,很快自己的能量就耗尽了,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不要抹不开面子,学会精简自己的圈子,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充实,更从容。
窦文涛做了几十年的访谈,他的朋友圈里有着各界名流。
但是他却是个宅男,很少出门社交。
他在北京,只有一个很小的圈子,但是这个小圈子的聚会也非常少,经常一个月也没有一次。
正是这种极简朋友圈,让他远离了许多世事的纷扰,生活得气定神闲。
如此,他才有精力去经营事业,拿下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多个荣誉。
作家连岳曾言:一个人的时间若没有价值,那这个人也就没有价值。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离开无效的社交,才能把能量省出来,花在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上。
▽
刘震云曾重新诠释过“断舍离”法则。
他说:断舍离不只是扔东西,也包括斩断自己与他人之间冗余的联系,斩断自己多余的念头。
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舍弃得越多,人生的能量才能越丰盈,内心才能越富足。
断念,舍物,离人。剔除掉那些多余的东西,才能把精力空出来,经营自己,让人生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