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爷爷
文/彭光
水烟袋的咕咚声
在宁静的夜晚响起
古朴却厚重
如同鼓槌敲打沉钟
氤氲的烟雾袅绕
缠绕着案头那把太师椅
椅面磨光的斑驳漆面
还凝着他晚年的体温……
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
爷爷满是皱褶的脸庞
被烟头一闪一灭的火星照亮
像夏夜田垄上倔强的萤火虫
指节粗大的手捻起烟丝
蓝布褂前襟沾着簌簌烟灰
似撒下一捧未归的光阴
这个农历七月的夜晚
回忆如洪水般泛滥
漫过记忆的堤岸
冲垮了我用年轮筑起的闸门
二十二年前的月光
还挂在院落的龙眼树梢上
我数着迈步上大宅院石阶的声响
像数他走后的每一个月亮
那些被岁月腌制成琥珀的片段
在掌心滚动
爷爷的身影
在时光的隧道深处缓缓走来
粗布裤管沾着田埂的泥
肩上还搭着磨薄的汗巾
我盯着他裤脚的泥印
喉结动了动
掌心的糖纸突然沙沙响
原来几十年前的甜
还在口袋里
恍惚间
看见他正弯腰
拾起我掉落的纸飞机
那是我的童年时光
前院的石磨转着夕阳的余晖
发出咯吱咯吱响
他总把最后一块糖
悄悄塞进我兜里
糖纸在裤袋里窸窣作响
像只储存甜蜜的蝉
爷爷一生节俭
骨瘦如柴
肋骨在旧汗衫下凸起
像晾晒的渔网
他制作两个棕色布面扇子
一个写着“勤”
一个写着“俭”
夏夜摇起时
风里都带着草木的本分
后来我才懂
他总把最紧要的道理藏在琐碎里
1968年伯父负笈他乡求学
肩挑行李出发的清晨
爷爷写了
“对的坚决做
错的坚决反对
永远追求真理”字条赠与
五十多年后
伯父缓缓掏出
信纸边角被指腹磨得起毛
钢笔字咬着纸背
墨迹洇透信纸
也洇透我后来的路
仰望星空
我每每记起
依然感受到那谆谆教导
像屋檐下的风铃
在岁月里反复叮咛
爷爷一生创业艰难
他幼年分捡鸡毛扎掸子
竹骨浸过桐油
羽毛梳得比云朵齐整
后来三兄弟开染布坊
守着染缸
晨昏泡进靛蓝
布匹上洇开的
是他额角皱纹里淌过的河
一道道蜿蜒入心间
一路风雨一路歌
肩上的担子压弯了脊梁
却从未压弯眼神
抚养八个子女
像侍弄八株幼苗
在贫瘠的土地上
祈盼都能长成了挡风的树
如今那“勤”“俭”字扇沉睡箱底
蛛网缠住扇骨
也缠住了无数未说出口的晨昏
每次回到故乡
踏进已经沉寂的大宅院
触摸院子天井里染布的拱桥石头
总想抬头问苍天
当年染蓝的那些布
是否已化作银河
而爷爷是否站在星群里
轻拭尘埃
将某颗星子
擦得更亮——
那是我永远追寻的方向
【专家点评】
《夏夜染蓝的星子》以细腻笔触追忆祖父平凡而厚重的一生。将对爷爷的思念凝于具象意象,字里行间满是温情与敬意,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抒情佳作。
诗歌意象丰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从水烟袋、太师椅、煤油灯到“勤”“俭”布扇、染布坊的靛蓝,勾勒出一位勤劳、节俭、坚韧、慈爱的长者形象。诗人巧妙运用通感与象征,将烟火星比作夏夜萤火,糖纸窸窣如蝉鸣,染布的蓝升华为星空,使个人记忆升华为诗意永恒。尤为动人的是,爷爷朴素的言行中蕴藏深刻家风——字条赠言、藏糖于袋,皆成为照亮后人精神之路的星辰。
全诗语言沉静克制,情感却汹涌澎湃,在时光回溯中完成对亲情与生命传承的深沉礼赞,令人动容。诗歌节奏舒缓,情感真挚,让读者在诗意的流淌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亲情与生命的厚重。
总而言之,这首诗无疑是一篇优秀之作。 它成功地将个人化的家族记忆,通过精湛的诗艺提炼,转化为一幅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德(勤、俭、坚韧、重视教育)的壮丽画卷,并最终指向了对生命意义与永恒价值的追寻。它不仅仅是在怀念一位祖父,更是在为一种即将消逝的乡土文明和家族精神立传,其价值超越了个人情感,具备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堪称优秀的怀旧散文诗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