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犁耕山海,以文为舟续诗魂
——在时代褶皱里深植文学的根与芽
高平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导师,亲爱的作家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江苏连云港灌南县的高平海。此刻站在北戴河的颁奖台上,海风正携着碣石的古意、潮声的悠远扑面而来,眼前翻涌的渤海浪涛与案头沉淀的笔墨春秋在此刻深情相拥。能以作家代表的身份,在这场以“以笔绘山河,诗韵续千年”为主题的盛会中发言,掌心的温度里既有沉甸甸的责任,更有滚烫烫的赤诚。这份肯定从来不止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在生活土壤里躬身深耕的写作者,属于那些在文字丛林里坚守初心、勇探新路的同路人。
首先,请允许我向大会组委会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是你们以远见卓识搭建起这座横跨古今的文学“山海之桥”,让我们得以在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交汇处促膝对话,在传统文脉与时代浪潮的激荡中探寻创作的突围之路。也感谢每一位评委老师的精准目光,这份肯定如灯塔穿透迷雾,让我更加确信:文学的星光,永远为真诚的书写者亮着;时代的沃土,永远为扎根生活的文字结出硕果。
一、山河为笺,生活为墨:让个体叙事生长成集体记忆的年轮
文学于我,从来不是孤灯下的闭门造车,而是在生活的褶皱里捡拾星火的漫长修行。从驻乡记者时蹲在田埂上记录麦苗拔节的声响,到退役军人服务站里握着老兵的手倾听弹片在骨血里的回响,三十多年来,我的笔始终追随着生活的温度与脉搏。
记得那个深夜整理档案的冬夜,老战士颤巍巍递来的军功章上,斑驳锈迹与掌心老茧在台灯下交错成网,那些凝固的时光突然在笔尖活了过来,于是《军营记忆》有了钢筋铁骨;下乡走访时,留守儿童接过图书时眼里跳动的光,像春溪里的碎银,让《书桌前的春天》从此有了化不开的暖意;就连童年割牛草时掌心沁入的泥土香,带着露水的清冽与草根的微涩,也在《割牛草》里生长成几代人对土地的共同敬畏。这些散落的个体故事,恰如百川归海——就像我在《南窗札记》中写的:“每个人的窗台上都有一片天空,合起来便是整个人间的星河。”
散文创作的真谛,或许正在于让个体经验成为集体记忆的毛细血管。当我在凌晨三点的书桌前敲下退役军人创业时磨破的第三十七双鞋,当我在田埂上用手机备忘录记下老农“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谚语(那语气里的郑重,像在传递祖传的珍宝),那些带着体温的文字,早已超越了个人叙事的边界,成为时代年轮上一道清晰的刻痕。它们会告诉未来:曾有这样一群人,这样认真地活过、爱过、奋斗过。
二、守正为基,突围为翼:让传统文脉抽出时代的新枝芽
“坚守什么?突围向何处?”这是每个与时代同行的写作者都要作答的生命命题。在我看来,坚守的是文学的初心: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如老农守护秧苗般不容纤尘;是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像雷达般从不遗漏生活的震颤;是对人性深处的温柔凝视,似月光般照亮每个被遗忘的角落。就像北戴河的礁石,任浪涛千回百转、风雨千年冲刷,始终锚定脚下的土地——这份“不动”,是散文的魂,是《诗经》里的“风雅”、唐宋时的“气骨”赋予我们的底气。
而突围,则是要让传统文脉在当代长出新的枝芽。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散文不能困在“抒情小品”的象牙塔中,更不能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这些年,我在微信公众号《戎耀新安》尝试“融媒体散文”:用老兵口述的原声音频为文字注脚(那些带着硝烟味的乡音,比任何修饰都更动人),用乡村今昔对比的老照片为叙事留白(同一片土地上的新旧光影,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当看到00后读者为《数字化军营里的老班长》留言“原来散文可以带着声音和画面呼吸”,我更加笃定:创新从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经典在当代活起来的方式,是给千年文脉接上时代的地气。
我们何其有幸,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既可以像李白那样“笔落惊风雨”,让山河在文字中永葆吞吐天地的气魄;也能如当下这般,用短视频、播客、互动文本让文字走出纸页——但无论形式如何革新,“为山河立传,为时代铸魂”的内核不能变。就像灌南的古运河,既载过漕运的商船,也通着今日的货轮,河道里流淌的,始终是那汪滋养文明的活水,这正是我们对“诗韵续千年”最生动的诠释。
三、以笔为桨,向光而行:做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学摆渡人
此刻眺望渤海湾,潮起潮落间,我忽然想起古人“乘桴浮于海”的豪情。文学创作,何尝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摆渡?我们用文字把历史的回响摆渡到今天,让荆轲的剑、苏轼的月、秋瑾的血,在当代依然能叩击人心;我们也把当代人的思考摆渡给未来,让乡村振兴的稻浪、强军路上的钢枪、普通人的欢笑与泪水,成为留给后世的精神琥珀。
作为基层写作者,我深知自己的笔很轻,轻得握不住一片飘落的杨树叶;但当它触碰到退役军人的勋章、留守儿童的课本、乡村振兴的稻浪时,便有了千钧之力——因为这些文字里,装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时代心跳。往后的日子,我仍会带着这份敬畏继续书写:写灌南的田野如何在春风里舒展新绿,写老兵的皱纹里藏着怎样的家国情怀,写每个平凡人如何在时代的长卷上落下属于自己的一笔。也愿与各位同道一起,让散文成为丈量山河的标尺,让每个村庄、每座山峦都在文字里获得永恒;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让陌生人因同一段文字产生共鸣,让孤独的灵魂找到栖息的港湾。
最后,想用《南窗札记》里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文字是会发芽的,只要你把它深深种进生活的土壤里,浇上真诚的水,晒上时代的光,终会结出带着晨露的果实。”愿我们都做虔诚的播种者,在文学的田野上,耕耘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丰饶与芬芳。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高平海,江苏灌南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朱自清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读书研究会会员,灌南文学责编,灌南县拥军协会会长,江苏省百名优秀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连云港好人,散文《星辰引航,戎光续章:殷开军的航天情怀与退役军人担当》荣获2025第3届炎黄杯中外文学精英赛荣获散文组金奖、2025新征程最佳散文、第3届炎黄杯中外文化精英赛主委会,环球网、中华作家网金杯奖,连云港市读书研究会“我在共和国里成长”征文获特等奖,小品《棚改》、《流转》,快板《城市更新暖人心》、《夸娥姐》等多篇作品被搬上舞台,多篇散文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