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孕育不灭诗心
常连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登上今天的讲坛和各位老师交流,也诚挚感谢组委会,感谢王总编能够给我这次机会,也真心感谢为筹备这次活动付出心血和辛劳的组委会各位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按照惯例,首先,我还是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出生于山东德州,工作在山东威海。我的名字是“常连波”。试想,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经“常”,一个波浪“连”着一个“波”浪,那是何等的伤悲,但又是何等的壮观?!轻轻拂面的微风,柔柔照射的月光,宁静的河水,轻词曼舞,这样的人生谁不希望?但,承受山一样厚重的压力,忍受冷酷残忍的磨难,经过惊心动魄的搏浪之后,而获得的慷慨豪烈的美丽,岂不是人生的一种更加壮烈的渴望?!
我这几十年的一生可以说命运多舛,我的名字其实还真印证了自己。“我从我自己的灰烬中重生(Rinasco dalle mie ceneri)”,这是意大利西西里岛卡塔尼亚的大时钟上镌刻的箴言。有人比喻卡塔尼亚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从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它9次被无情地埋在埃特纳(ETNA)火山喷发的岩浆和火山灰之下,但每一次浩劫之后,都能欲火重生。凤凰涅磐,也造就了卡塔尼亚人乐观坚强的性格。十几年前曾陷入抑郁症的泥淖,可以那是段生不如死的经历,当时特意去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在这个大时钟下驻足良久、蹲坐冥思体悟到卡塔尼亚人如何在涅槃中重生,之后我去了葡萄牙的罗卡角去眺望浩瀚的大西洋,去体会被称为“葡萄牙的屈原”卡蒙斯写给罗卡角那句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历史深重感,去体验葡萄牙诗人的感性和温情,“海草满头,海鸥在肩”是他们对罗卡角深情的描绘。去体验著名的迪亚士家族中的第一个航海家迪尼斯·迪亚士,1445年绕过罗卡角一路南下,发现塞内加尔河,并一举越过西非沙漠海岸,发现佛得角(绿角),然后于1488年春天,探险至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和莫塞尔湾。去埃及达哈卜去学习潜水,去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图的伊苏尔火山,站在火山口,体味成龙在《十二生肖》电影里从飞机上俯冲火山深处的豪情和亲眼目睹“上帝燃放在人间的烟花”的绚烂,体验Jugle Zipline森林滑索,满头大汗心惊肉跳两腿哆嗦里挑战自己的恐高极限等等。而到今天为止,这些所有的地方都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回国之后,抑郁症在没有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自愈了,也写出来人生的第一首现代新诗《秋思》,首次发表在威海市官方报刊《威海日报社》主办的《威海晚报》总第7491期“威海风”专栏,2024年11月25日,被《先锋诗刊》网络公众号“遇见好诗”第211期发表,2025年8月,在第三届“华章杯”全国原创文学公开大赛上获“华章杯十大文学成就奖”和“专家评审银奖”。
之所以,每次介绍自己都要讲这一段小小的经历,是想说的是:人们向往欢愉,但并不意味着要无视失落与黯然,人们渴望美好,但并不非得刻意去掩盖苦难的伟大意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积极地对抗人生的衰败,也是一种值得敬佩值得歌颂的勇敢。面对“风雨”,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庆历新政”失败,他也依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一次出游遇雨,同行者都很狼狈,只有苏轼在雨中惬意地行走,他对待“风雨”的态度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面对谗言,他写词明心“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念奴娇·过洞庭》”;唐朝诗人王昌龄在面对谗言的时候,也是写诗明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这些饱经沧桑和磨难的伟大心灵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昨天欢迎宴会上和王总编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打通“任督二脉”的话题。我想再次强调,如果说苦难,打开了肉体上的“任督二脉”,那么,我们的文学诗歌创作了,打开了灵魂上的“任督二脉”。下面,我专门讲一讲诗圣杜甫晚年的漂泊与高歌,晚年杜甫的诗心浩荡。他老了、病了,漂泊异乡,这是诗圣杜甫的晚年剪影。奇妙的是,他最动人的诗篇,却在绝境中璀璨绽放。衰败身躯如何孕育不灭诗心?今天就邀您一同走进杜甫生命的最后旅程,感受那份沉重,见证诗歌如何拍动翅膀,穿越千年,轻轻触动我们的心房。
总有些生命,注定要在历史的长卷里,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杜甫(712—770),便是这样一位存在。后人谈他,常绕不开“诗史”二字,那是沉甸甸的冠冕,几乎定义了我们回望他的目光。我们习惯想像他在安史之乱后,如何顶着“老病”的身躯,辗转于秦州、同谷,最终飘零西南的风烟里,以嶙峋诗骨,撑起一个时代的倾颓。
“老”与“病”,确实是理解晚年杜甫无法回避的关键词。他从不讳言身体的衰朽:肺疾的折磨(“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风湿的侵扰(“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牙齿早早地离他而去(“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连曾经清明的双眼也时常模糊(“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这些不是抽象的形容,而是日复一日、切肤之痛的真实感受。就像他绝笔诗所叹的:“羇旅病年侵”(《风疾舟中伏枕书怀》),那不仅仅是身体的衰弱,更有一种被时光抛掷、被病痛囚禁的深刻孤独。长年的漂泊,从成都草堂短暂的喘息,到夔州绝壁的困顿,最终魂归湘江孤舟之上,更将这份老病无依的苍凉感推向极致。他仿佛是失根的兰草,在风雨飘摇的大地上,找不到可以安歇的故土。
一、残躯之上,诗心破茧
然而,令人动容,甚至近乎费解的是,正是这样一具逐渐走向衰朽的残躯,却孕育出了其生命中最为丰饶、最为灿烂的诗歌花朵。晚年的杜甫,其创作力宛若逆势生长的奇迹。那早已为人熟知的《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传世名篇,皆是这一时期的心血结晶。在这些诗行里,我们读不到一丝一毫因老病而来的颓唐与放弃,反而感受到一种深经淬砺的生命韧性,一种锤炼至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他对格律的掌控已臻化境,尤其是七律,对仗工稳而不失流动,声律谐和而富于顿挫,意境深远而气象恢宏。更难得的是,他“衰年变体”,笔力并未随年岁老去而僵化,反而愈加苍劲、多变。即便是看似寻常的应酬赠答,也能灌注进深沉的身世感慨与家国忧思。譬如那首作于成都草堂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表面看,这只是一首描写有客来访、略备薄酒的寻常诗作。然而细细体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其中那份久处困顿孤寂、忽逢知己的淡淡喜悦与自适,以及“肯与邻翁相对饮”所流露的对淳朴人情的珍惜,岂不正是饱经忧患后的杜甫,在漂泊生活中寻得片刻安顿的心境写照?这看似平淡的诗句背后,超越了单纯的应酬记事,潜藏着对人情冷暖、世事变迁的深沉体悟。
二、苦难为炉,炼就诗魂
这便是晚年杜甫最迷人的矛盾之处:肉身不可逆转地走向凋零,而诗心却蓬勃如春,甚至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然而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在无尽的苦难与衰败中,维系着,甚至激发出如此旺盛的创造欲望与艺术高度?
或许,最根本的原因,正在于他与诗歌那种近乎“血肉相连”的关系。“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宗武生日》),这不仅是从祖父杜审言以来家族传承的训勉,更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诗歌,对杜甫而言,早已超越了抒情遣兴的工具,或是干谒求进的手段,而是他存在的方式,是他思考、感受、回应这个世界的根本途径。当现实将他逼入绝境,官场失意、家国残破、身体衰败,唯一能紧握不放的,或许只剩下这支濡染了毕生心血的笔。写诗,成了他抵抗虚无、安顿自我的最后堡垒。笔墨之间,是他灵魂的呼吸,是他证明自身存在的唯一方式。在无路可走时,诗歌,便是他走下去的路。
再者,那源远流长、“生于忧患”的文化传统,或许也在杜甫身上,沉淀为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苦难本身固然令人痛苦,但它有时也能逼迫灵魂去凝视更深邃的真实,去生发更坚韧的力量。杜甫一生所历之忧患,远超常人,这使他对人世的沧桑、生命的无常、以及乱世中个体的挣扎,有了痛彻骨髓的体悟。这种体悟,并未将他推向虚无或绝望,反而化为了一种博大的悲悯情怀。他不再仅仅书写个人的遭际,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去记录他所见证的时代苦难,去关怀那些在历史尘埃中默默无闻的生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份推己及人的仁者之心,成了他晚年诗歌最动人的底色。也正是这份历经忧患而磨洗出的悲悯深刻明澈,使得他的诗歌超越了个人的局限,拥有了触动千古人心的嘹亮。
也许,文学创作本身,就内含着一种转化与升华的神秘力量。杜甫并非简单地用诗来“宣泄”苦痛,而是以一种近乎炼金术士般的专注与技艺,将那些粗粝的、沉重的现实素材——老、病、穷、乱——投入诗歌的熔炉中,加以锤炼、提纯、塑形,最终铸造成闪耀着艺术光芒与人性温度的结晶。脍炙人口的《登高》,便是此中绝唱: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临夔州高处,萧瑟秋景扑面而来: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六种景象交织,瞬间勾勒出苍凉旷远的背景,令沉郁之气弥漫。随之而来的颔联,更是气势磅礴,动人心魄:“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空间的广漠与时间的流淌融为一体,“萧萧”与“滚滚”的声、形描摹,既是触目所及的自然伟力,亦暗含着宇宙代谢、人生渺小的无尽感慨。在这宏阔背景的映衬下,颈联与尾联凝聚了诗人晚景的全部悲愁:“百年”“万里”,时空两茫茫;“常作客”“多病身”,天涯沦落人;“常”与“独”字,更写尽恒久的孤苦无依。其下的“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层层叠加,几乎将生命的重负推向极致。然而,即便是身陷如此绝境,诗歌的艺术之光却并未黯淡。全诗格律谨严,对仗精绝,声调铿锵顿挫,意境沉郁雄浑,将极端的个人苦难与无垠的宇宙意识冶于一炉。明人誉其为“古今七律第一”,诚非虚语。
这首诗,正是杜甫以生命之笔、蘸时光之墨,将自身苦难锤炼为不朽诗篇的明证。甚至,直到生命最终的咏叹,那首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依然可见此种精魂不灭的光芒。长达七十二句的排律,句句是典,字字是泪,将一生的漂泊(“羇旅病年侵”)、忧患(“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才困(“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守节(“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以及对知音的最后期许与自身功业“无成涕作霖”的无尽悲慨,悉数熔铸其中。即使气息已近游丝,诗心与诗艺却未尝有片刻止歇。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每一个字的斟酌,每一联的对仗,每一次声律的调整,都是他与混乱现实搏斗、建立内在秩序的尝试。书写,成为他抵抗沉沦的方式,成为他在无常中寻求永恒的努力。他借着“诗”的安顿,将那份沉重的“儒”者担当与挥之不去的生命哀愁,提升到了一个可以被体味、被理解、被传承的审美境界。
三、百年悲歌,千古回响
于是,我们读晚年的杜甫,读到的不应只是一个被苦难压垮的老者,而更应看到一个在生命极限状态下,依然奋力歌唱的灵魂。他以残破之躯,承载千古之忧;以精熟之笔,记录一时之史。他的诗歌,是血泪凝结的珍珠,是风霜雕刻的碑铭。
当他写下“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时,那看似随意自嘲的语气里,其实藏着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挣扎与超越?诗或许写得不如少年时那般刻意雕琢了,但其中饱含的生命体验之重、诗艺锤炼之纯、以及那份勘破世事后的苍凉与温情,却如陈年的酒,益发醇厚。
枯枝未必只能等待寂灭,它也能在料峭春寒中,绽放出最惊心动魄的繁花。杜甫的晚年生命,恰似这般,承载着博厚的生命重量与艺术光芒。老杜之老,非颓唐,非枯槁;其未老之心,是诗中永存的笔上花,是悲欢交错的百年歌。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杜甫在乱世漂泊,高歌自苦,生前寂寞。方其殁后,那百年诗歌在文字里赓唱。从咫尺到万里,走过千秋,终得无数后人感其悲响,与之共鸣。他仿佛理解了尘世浮沉的代代人心,为千年后的你我带来一丝丝力量。在人生低谷里,即使望不到头,他陪你哭泣,也陪你继续走下去。
写诗,是一个抚慰个人痛苦的过程,压抑和痛感,正是诗歌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最后,我用川端康成的一句作为结束语“在经历了世界的无情和残酷之后,有人选择跟世界一样残酷无情,有人则变得柔软和宽厚。”
谢谢大家!
山东威海 常连波
2025年8月
※ 作者介绍:
常连波,笔名“冻笔新诗”,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中华作家联盟文学院院士,《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近年,多次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并获奖,有数百篇现代诗、古体诗词、散文作品见于国内多个纸媒报刊和与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