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无名的抗战英雄
作者 王礼贵
值此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社会各界以庄严的阅兵仪式、纪念章颁发、深情的文艺活动等多元形式,共同缅怀那些在烽火岁月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先烈们,大力弘扬历久弥新的抗战精神。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战争中,无数像作者父亲一样的普通士兵,以血肉之躯铸就了钢铁长城。
作为台儿庄战役的幸存者,作者的父亲王明才亲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虽在战后未能获得官方授予的荣誉与相应待遇,但他的英勇事迹与正直品格,却在民间赢得了村民们的深深敬重。这恰恰映照出英雄精神在百姓心中的永恒传承,也揭示了历史长河中许多无名英雄的真实境遇——他们或许未被史书广泛记载,或许缺少闪耀的勋章,但正是这群平凡又伟大的战士,用生命与鲜血换来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让我们透过这段诉说,铭记历史,致敬所有为抗战胜利付出一切的英雄。
——题记
值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九三”大阅兵之际,亲身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日益強大,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深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回想革命先烈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舍身忘死,浴血奋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筑钢铁长城,誓死抵御日寇,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壮举,深感崇敬。同时也回想起父亲参战的不平凡的经历,更是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老父亲叫王明才,1909年生于丽江永胜三川清河,于1990年去世,享年81岁,转瞬间,已离开我们35年了!他是一名抗日老兵,曾参加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历时二十多天,历经大小激战十余场,九死一生,得于幸存,历尽千难万险,乞讨还乡,也可算是一名真正的抗日英雄。然而,他却没有勋章,没有任何名份和待遇,甚至他自己都很少提及他参加抗战之事!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经历。
从我记事起,也不知父亲曾当过兵参过战,只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正直善良的人。他身材高大魁梧,眉清目秀,英俊威武,一身正气,办事公道,不惧强凌弱,很有声望。村里人都称呼他为金大(金大哥)或金爸(金叔),很是尊重他。每逢生产队有大事小情,村干部都喜欢来家找他商量;村里谁家有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也时常有人来请他去调解处理,大都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当年,父亲是生产队的保管员。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我就和他一起住守队房,照管集体牲畜,看守粮食财物。闲暇时就给我讲一些民间传说的奇闻轶事,从未提及他的身世和当兵参战的经历。
第一次知道父亲当过兵,是在我八九岁时的一年冬天,父亲说要带我到很远的顺洲去玩两天,我很是高兴。一大早跟随着父亲从我们村的南面山上坡,翻山越岭,直到傍晚时分才到达迪里水库东南侧一个叫松碓的地方。记得我们去的那家主人姓子,身强力壮,年龄跟父亲相仿,非常热情地将我父子迎进家门,盛情款待。两天时间里他俩像久别重逢的亲兄弟,一直聊个不停,我年幼也不知他们所聊何事,只顾在他家门外那很高大的松籽树和榻枣子树下兴奋地捡食松籽和枣子,直到父亲叫我回去了还意犹未尽。在返回的路上我才好奇地问父亲,“我们家怎么这么远的地方都有亲戚?”父亲说:“不是亲戚,是多年没见的老战友。”我说:“您当过兵?是解放军吗?”,父亲又说:“不是,是旧社会的国民党兵。”我听了心里一沉,感到有些耻辱。因当时是政治狂热时期,当过国民党兵是非常耻辱和危险的事情,也难怪父亲讳莫如深,缄口不言。从此我也将此事深埋心底,避而不谈,生怕小伙伴们知道而使我没有面子,抬不起头来。
到了我十五六岁读师范的时候,父亲觉得我已长大成人并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对社会事务也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对我寄于了很大的希望,觉得有必要让我了解家事和他的一些人生经历,因而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起了一些家事和他的苦难经历。
据父亲所言,我们家祖上来自四川,到了永胜三川清河毫无根基,只在向家地搭建了几间茅屋,开恳了几亩荒地,以此免强地维持生计,祖父母去逝后,丢下兄妹三人相依为命。三兄妹中,父亲排行老二,当时日子过得异常艰难,都未成家立业。
1932年,23的父亲被抽丁入伍,编入滇60军卢汉麾下。1938年初,中原抗战形势严峻,战事吃紧,滇军要奉调出滇抗日。开拔前,父亲将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津贴换成金银,四处找人托寄,最后找到家乡杨伍到昆明做生意的一谭姓乡亲,即将钱财托付于他,并嘱咐:“务必将此钱带回家,若兄妹在家就交给他们,如找不到就请代为保管。到时我能活着回家就来索要以维持生计,如若牺牲就归其所有。”显然父亲参战前已作好了牺牲一切的思想准备。
60军出战前,在昆明巫家坝举行了誓师大会,将士代表纷纷上台宣誓表决心。出发当日,昆明市民倾城而出,在金马碧鸡街列成数里长队,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欢送云南子弟出滇抗日保家卫国。一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凉和悲壮。
60军先后到长沙、武汉等地集结稍事休整,随即开往山东投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父亲所在部队激战二十多天,先后在陈瓦房、禹王山两地与日寇精锐部队殊死博战。以简陋装备,英勇顽强精神对抗日寇的坦克大炮,以血肉之躯阻挡了日军的步伐,其悲壮惨烈不言而喻,因而伤亡惨重。在一次大规模的战斗中,冲在前面的战友在日寇的重型火力压制下成片地倒下。父亲身强力壮,英勇顽强地又冲在了最前面,突然一发炮弹呼啸而至,就落在距他几米的地方爆炸了,一声后响,巨大的爆炸声和猛烈的冲击波将他掀翻在地,倒在死人堆中,顿时失去了知觉。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父亲才慢慢地苏醒过来,掀开压在他身上的泥土和战友的尸体,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看看天时,已是傍晚时分,试着活动一下身体,谢天谢地,除了胳膊上被弹片擦伤几处外,其余并无大碍,但是部队还剩下多少人,撤往何方一切都不得而知。因找不到部队,便无处可去,只得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体踉踉跄跄地向有人烟的地方走去。
走到天黑才摸到当地一好心的村民家,讨了顿饭吃,然后包扎了伤口,脱下鲜血染红的军装,要了一套破旧的老百姓衣服换上。休息一两天后,体力稍微恢复了一些,但是战火纷飞,当地居民人心惶惶,生活万分艰难,自已也人地生疏,举目无亲,走投无路。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踏上乞讨回家的漫漫长路。
据父亲所言,在山东地界,回家的路上,携老扶幼,破衣烂衫,从各地逃难而来之人络绎不绝,死尸随处可见,真可谓是人间地狱,惨不忍睹。就这样父亲一路餐风露宿,历尽千辛万苦,受尽了人间的屈辱,凭借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历时近三个多月时间才艰难地回到永胜清河老家。
回到老家一看,顿时傻了眼,草房已坍塌,蒿草丛生,人去楼空。兄妹已不知去向,向村邻们打听,大家都众说纷纭,终不知准确去向。老父亲又找到战前托付钱财的谭家索要金银,谁知老谭一口咬定说在他返乡途中遭了劫匪,所有财物被抢劫一空,金银也被随之劫走,是真是假也无法证实。这时父亲真正成了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无产者。为了生存,万般无奈,只得当长工帮助谭家养牲畜赶马以维持生计,直到解放。
父亲满怀深情地说道:“衷心地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打败了日本人,消灭了蒋介石,打倒了地主恶霸,我才分得了房子田地。成了家、立了业,才有了你们兄妹三人,要不然我们老王家就断子绝孙了,所以我们不要忘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凭天理良心,要大公无私,对得起共产党和毛主席。”
听了老父亲的陈述,使我更加深了对父亲的认识和理解,深深懂得了父辈们的艰难不易和无私奉献。内心深处由原来无知地认为他当国民党兵的羞愧转变为无比的自豪和崇敬!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宣传舆论影视开始逐渐还原历史真象,肯定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中功绩。这时父亲已经70多岁了,依然一如既往地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艰难地维持生活。只是变得有些少言寡言。突然有一天他高兴地对我说:“听说现在政策好了,政府对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老兵有点补贴,你去帮我问一哈。”我说:“没有听说有这样的政策,况且当时部队是把你当阵亡了,还是自动离队都不清楚,也没有记录,这就无从查询了。”他听了似乎感到很是失落。
1987年,电影《血战台儿庄》在三川的金官电影院上映了。我提前订好票,把老父亲请来一起吃饭,告诉他要去看电影《血战台儿庄》,他听了非常兴奋。饭后我把他扶上自行车就直奔电影院,牵着他找到位子坐好就开映了。整整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父亲全神贯注,看得认真细致,如痴如醉,激动不已。几次看到他擦拭眼泪,看到惨烈处几乎失声痛哭。散场回家的路上,我问他电影怎么样?他说:“拍得好,很好看,但现实比这还要残酷惨烈得多!到了战场已不想生死,只想怎样得胜,也顾不上死伤的战友。机枪一响,人就象麻杆一样成片倒下,后面的又接着冲上去。直到决出胜负。”实战之残酷可想而知。
这年父亲已经78岁,春节大年初一,早饭后父亲叫我跟他一起出去走走,我知道他可能有什么话要跟我说,于是就顺从地跟他走了出去。我陪他慢慢走向南山,大约一小时我俩爬上南山烧箕凹下面的一处缓坡,他四处张望一下,选了个地方坐下来,然后对我说:“坐这里歇一会。”我不明其意,也就在他旁边坐下。他拿出烟锅抽了袋烟,然后缓慢而平静地对我说:“王礼贵,我死后就把我葬在这个位置,什么也不妨碍,这个山是我们村集体的,不属于哪一家,以后没争议。而且这个位置看得远,可以看到家乃至整个三川坝子。”我听了脖子有些发硬,心里一阵酸楚,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使劲地点了点头,但是父亲的嘱咐和地理位置却牢牢地记在了心头。
1990年,父亲81岁无疾而终。我依遗嘱把他葬在了他指定位置。后来又立了碑,我掷重地把他参加抗日的经历写进了墓志铭,同时撰联“金戈铁马驱倭寇、伟业丰功著汗青”刻于其上。
今天,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幸福美满。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深情怀念那些被载入史册将帅,被授予勋章的抗日英雄的同时,也应怀念众多像我父亲一样的无名英雄。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不惜以血肉之躯阻挡了日寇的坦克大炮,保卫国家领土,捍卫民族尊严,赢得了抗战的胜利。虽然因各种原因,他们没有勋章,没有名份,甚至很少提及参战之事,像一粒沙子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无息,但即他们却无怨无悔,初心不改,气节不变,正义尚存。在各自的环境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继续默默地为祖国作出奉献,直到孤老终身。因此,这些无名英雄也最值得我们永远尊重和铭记!
赋拙诗一首,以表纪念:
《赞抗日无名英雄》
狼烟蚀骨不折腰,
沙场浴血战旌高。
弹洞征衣血凝紫,
刀剜敌颅恨未消。
血肉敢阻钢铁阵,
赤胆堪焚倭寇嚣。
青史无名魂屹立,
山河镌碣月披袍。
~~~~~~~~~~~~~~~~
*~*~*~*~*~*~*~*~*~
栏目编辑部
顾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真 真
主编 曹立萍
副主编 真 真
常驻作者
毛诗奇 欧之德 杨振昆 邵春生
周艳珍 真 真 杨艳秋 孙大虹
李文选 张家贵 苏建华 陈怀志
高春林 王礼贵 李敦伟 杨杭澄
曾玉龙 高国斌 姚顺忠 沈道明
龚太美 胡连勇 耿 良 陈吉生
段 锡 段飞虎 徐宽叙 陈 杰
周 密 陆廷荣 邵莉萍 刘 玲
蓝 鹰 邓耀泽 岳霞丽 曹立萍
李松祥 汤 林 李琼惠 毛秋实
焦玉琼 阿佤一枝花
常驻主播
邓耀泽 文 鹤 燕 子 赵 文
左莉明 一 萍 汪玉丹 刘 敏
秦 芳 杨艺琳 萧 沣 月满西楼
吉 晶 歌者常乐 万花 祥云
本栏目是一个公益文学园地,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文章以诗词、散文、杂文、科普、故事、微小说、文艺评论等原创作品为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不得涉及政治、宗教。拒绝低俗不雅文字,作者应对文章内容负责。本栏目为作者和主播提供公益休闲娱乐文艺平台,作者、主播、编辑均无稿费报酬。
若2个月后仍未发布的稿件作者可另行处理。
翰墨无食能养性 诗书非药可医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