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岳父
清心阁
今天,是送岳父最后一程的日子。我站在墓地前,望着他遗像上温和的笑容,千言万语堵在喉头,只能借这几行文字,再道一声对他老人家的深深思念。
我的岳父杨海森先生,1943年3月7日生于吉林舒兰的寻常人家,却用83年的人生,活成了我们心中最厚重的榜样。2024年1月10日清晨7点40分,可恶的病魔终究带走了他,从此家里少了那个总坐在客厅沙发上等我们回家的身影,少了那个会把热乎饭菜往晚辈碗里夹的老人。
在我眼里,岳父从不是普通的长辈,他是杨氏家族的“顶梁柱”,更是后辈心中一本写满“做人道理”的活教材。他当了一辈子乡村赤脚医生,斑驳的药箱陪着他走了几十年,不管是深夜的急诊,还是雨天的乡路,只要有人喊一声“杨大夫”,他从没有过半点推辞。十里八村的人提起他,总是满怀朴素的感激,岳父一辈子的“医者仁心”,也成了我们后辈最早懂得“责任”与“善良”的启蒙课。
他更用一生的坚韧,给子女撑起了一片天。当年日子苦,旁人都求安稳,他却敢带着年长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从吉林千里迢迢搬到同江,要在陌生的土地上“闯生路”。他总说“人要往前看,肯拼就有活路”,这份“永不认输”的劲,像种子一样种进了六个孩子心里。后来,大女儿成了教书育人的好老师,把“认真”传给学生;二女儿经商守着“诚信”;三女儿的“玉兰香饮食”凭“实在”在同江站稳脚;四女儿退休后仍愿返聘,放不下“尽责”;两个儿子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自己打拼,都带着“敢闯”的韧劲。如今孩子们都安稳了,可谁都知道,这份安稳的根,是岳父用一辈子的苦扎下的。
他还把“孝”刻进了生活的细节里。我常听他讲起年轻时的事:为了给家里挣钱,他去扛沉重的麻袋,东家心疼他,给了一碗红烧肉,他舍不得吃,把肉汤喝了垫肚子,肉小心翼翼包好要带回家给老父亲。回程路上遇到狼,他攥着怀里的肉拼命跑,到家时浑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却先把肉递到父亲手里,笑着说“爸,您快吃”。对老母亲,他更是细心——家里做了好吃的,第一口准先给母亲;来了客人,一定把母亲扶到主位。这些小事,他从没想过要“教”,却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是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孝顺”成了杨家刻在骨子里的规矩。
如今岳父走了,可他留下的东西,从没离开过。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我们总会先给岳母添碗筷;兄弟姐妹之间,不管谁家有事,一个电话,其他人准会放下手里的事赶来,不计回报地帮忙;后辈们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都记得“要踏实、要上进、要善良”——这些,都是岳父当年教给我们的。岳父的样子、岳父的话,早已悄悄刻在了后辈的心里,会一代代传下去。
亲爱的爸,今天送您下葬,您放心吧。我们会好好照顾妈,弟弟妹妹们会更团结,后辈们也会照着您教的样子,做正直、踏实、有担当的人。您一辈子太累了,现在终于能歇一歇了。
您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