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自选当代汉诗(第二十九卷)-完整版(共12首)
05 ✦ 淮河赋(之五十三)
——河图的真与假
洛水递来的玉版,洇了
淮河的潮
龙马负图时,鳞片落进漩涡
成了交错的浪纹。有人说
那是天地的密码,刻在
龟甲的裂纹里
有人说,不过是渔翁撒网的影子
被晨光拓在滩涂——
真与假都沉在河底
随汛情涨落
唯有水流,读得懂所有版本
河底是台生锈的天平
一端放着龟甲的真
一端压着传说的假
水是流动的砝码
让平衡永远在摇晃
有人用骨针挑开河的痂
想取出纯粹的答案
却只挑出更多疑问——
像河底的蚌
真珠与沙砾共生
龟甲在河底舒展裂纹
像被水揉皱的密码本
有人捞起半片甲背——
数字在掌心洇开
又随指缝漏回浑浊里
河图是枚旋转的硬币
正面刻着星象,背面
浮着鱼的影子。淮河
日夜数着波纹,却算不清
哪圈涟漪是真的卦象
不必追问龟甲的纹路
它们是河的呼吸
时而是真的伤痕
时而是假的涟漪
河图在相信者眼中显形
在怀疑者脚下碎成沙
让淮河去分辨吧
只因它流过真的堤岸
也漫过假的倒影
最终把两者都酿成了
河床下
沉默的古陶具
其实,淤泥里藏着两张图纸
一张绘着大禹的脚印
一张印着今人猜测的指纹
水漫过堤岸时,两者
在浪里叠成模糊的剪影
时间是位篡改者
在龟甲的裂纹里添笔
让真的更像传说
让假的长出青苔
与河底的石头难分彼此
谁,见过河图的全貌
是渔夫网住的那团光
还是祭司梦中的星斗
淮河翻涌着答案
又把答案嚼成泡沫
鱼群驮着光斑游过
像移动的标点
在河面写着无人能懂的诗
真与假,不过是
浪尖与浪谷的距离
06 ✦ 淮河赋(之五十四)
——涡河哲思:水的形而上
涡河把月光泡得发涨时
老子正用芦苇写密信
字里行间都是水的隐喻
——最柔的,能穿破最硬的
最静的,装得下最汹涌的
鱼群衔着信笺游向深处
水在上面盖了漩涡的邮戳
岸读不懂,却在每个黎明
被河风教会一句口诀: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涡河把自己磨成透明的刃
切开泥土的掌纹
淤泥里的碎瓷片
拼不出完整的倒影
水鸟的影子沉入河底
成了鱼的墓碑
有人用河水写挽歌
每个字都在下沉
直到与河底的月光
撞出磷火
涡河在天静宫千年九井里
打了个结
淤泥抱着陶罐,像抱着
未拆的预言
候鸟的影子掠过桥墩时
水,正把天空泡成
半透明的道
渡口的船板数着年轮的断层
有人用方言
拼写河神的姓氏
而漩涡在计算沉没的
星子。每一粒沙
都藏着反向的钟摆
黄昏把自己浸在河水里
捞出的月亮,带着
铁锈味的沉默
带着鱼之乐
带着庄子逍遥
涡河在暮色里折叠自己
像折叠一封寄往源头的信
水鸟掠过水面的瞬间
河底的星子突然明了
——流动即是停留
老子的影子沉在河底
与淤泥里的陶罐对谈
关于水的形状,关于
如何在弯曲中保持直行
岸在听
芦苇也在听
我在涡河岸边数水纹
像数菩萨衣袂上的经文
每道弯都住着一个倒影
是老子没说完的后半句
是鱼群吞下去的月光
水始终不说话,只用漩涡
把天空卷成透明的经卷
我站成一块笨拙的石头
被它反复打磨
直到浑身
都是柔软的弧度
07 ✦ 淮河赋(之五十五)
——老庄故里:无为与有为
淮河躺在中原的掌纹里
像条未醒的龙
老庄坐在滩涂,把云朵
揉成麦粒
无为是河底的月光
不浇溉,只照亮
777万粒沙都在练习
生长的沉默
有为是浪涛拍打着船板
像个固执的孩子
要把河床读成带血的诗行
我站在渡口,看见鱼群
驮着半阕《道德经》
游向落日
而芦苇,正把天空扎成捆
交给风
淮河像道陈旧的伤口
淌着时间的血
老庄是个老郎中
站在岸边
不包扎,只看血如何
自己结痂
长出新质的肉
无为是血里的一味中药
看不见
却让疼痛有了温柔的形状
有为是河上的桥
把此岸嫁接到彼岸
桥墩是沉默的
却把重量扛成风景
我摸了摸
桥的栏杆,凉的
像老庄的目光
既看着水的流逝
也看着岸
如何一寸寸长出
新的年轮
淮河是大地的喉结
吞吐着
泥沙与星子
老庄的胡须缠着河风
几乎每根都系着
半醒的谶语
无为是水底的石头
任水穿透不喊疼
却把年轮,刻进浪的骨头
有为是水电站的涡轮
嚼碎月光
吐出光明照亮滩涂上
捡贝壳的七个女孩
她们把壳贴在耳边
听见两种声音在打架
一个说治
另一个强调不治
而河,早把答案浸在千年的潮声里
淮河是大地的一条粗布衣带
松松地系着中原的腰
老庄端坐在带子上
把风搓成线
无为是线,不缝补
只让破洞
漏进更多的阳光
漏进更多的可能性
有为是浪拍打着堤岸
像那个撒娇的孩子
要大地多疼疼它
我光着脚
踩进河水,凉从脚底
爬到心口
却笑出了声
原来道
就藏在这疼与暖之间
08 ✦ 淮河赋(之五十六)
——千年古井的水影
井绳磨亮了岁月的脖颈
桶底晃着两个天空:
一个在井口,一个在井底
挑水人弯腰时,看见
祖辈的皱纹与云影重叠
井壁的青苔,是大地的睫毛
眨动间,淮河正从地心
向上,托举着
半桶星光,半桶沧桑
千年古井
就坐在淮河的肋骨上
水影里
浮着麦粒和太阳的碎片
我舀起一瓢,听见
先民的咳嗽
从陶片的纹路里漫出来
井沿的青苔是绿色的史诗
每片叶尖
都挑着一个王朝的月光
淮河在远处翻涌
像没来得及写完的诗行
古井只是标点,悬在
历史的驿站
我想在井壁刻下——
淮水汤汤,紫气东来
可水影晃了晃
就这么,漫过了我的笔尖
这口井是淮河的一枚乡愁
水影里叠着唐宋的帆影
我俯身,看见父亲的父亲
正用陶罐汲水
额角的皱纹
和井绳的褶皱,是同一条河
淮河的浪,拍过井沿又退回
像我未说出口的乡音
在喉间打转
水影里的月亮
一半沉在深井里
一半飘在大海的尽头
千年了
井水煮着岁月
每一滴,都带着淮河的体温
这口井是历史的一双慧眼
水影里,藏着沉默的密码
淮河的风
吹不散井壁的斑驳
像吹不散那些被遗忘的名字
我站在井前
如站在悬崖边缘
水影里的倒影,忽明忽暗
是真相,还是谎言的碎片
千年的水,冷得像一把刀
剖开时光的痂,露出
淮河的骨血,在井里流淌
在淮河岸边,这口千年古井
像个忧郁的诗人
水影里
写着蓝色的诗句
风穿过井绳,唱着忧伤的歌
诉说着千年的别离与相聚
我坐在井沿,弹着吉他
歌声和井水,轻轻和鸣
水影里的星星呵
是掉落的泪滴
每一颗,都带着淮河的叹息
这口古井,是浪漫的栖息地
她,足以让我的心
在这里安宁
在淮河岸边,这口千年古井
水影里浮着岁月的幽灵
我看见金色的天鹅
从水影掠过
带着双墩人的梦,飞向黎明
井壁的纹路,是命运的织锦
每一根线
都连着先民的生命
淮河的浪
拍打着时间的堤岸
古井的水,映着永恒的星
我愿化作井边的一棵垂柳
守护这水影,直到
世界凋零
09 ✦ 淮河赋(之五十七)
——芍陂:与水共生的智慧
堤坝是淮河的琴身
闸门是弦
两千五百年的水流,弹着
“蓄”与“泄”的和弦
稻穗在涟漪里点头
它们记得
孙叔敖的脚印,如何把
蛮荒踩成方格状的诗行
汛期来临时
陂塘会让出半张床
让洪水与稻花还有梦
在同一轮月下
共沐稻花香
堤坝是淮畔的脊梁
弯着,驮起千年月光
水影里叠着唐宋的帆
也叠着我掌心的纹
孙叔敖的锹声远了
但水还在流
流进稻穗的香
流进归人的望
我舀一瓢,是楚风的凉
再舀一瓢,是乡愁的烫
陂塘如砚,盛着淮河的墨
写过霸业,也写过家常
每道涟漪都是信使
把故园的讯息
捎给每个思乡的郎
不必追问千年的沧桑
水还在流,粮还在长
孙叔敖的智慧
是堤,也是光
照亮每片渴望的土壤
站在陂塘旁
心就变得宽广
所有的烦忧
都随涟漪荡漾
芍陂告诉我们
柔能克刚,更有能量
在我的心里
陂塘,永远是国人圆形的
图腾,圈着水,圈着粮
圈着梦,圈着光
圈着楚国的太阳
孙叔敖的影子
在水纹里拉长
成为大地不可或缺的脊梁
青铜的锈落在水里
与稻穗的金交融
形成新的光芒
我们在堤上祭拜
祭拜水的慷慨
祭拜粮的芬芳
芍陂,你就是活着的神啊
呵护着淮河的土壤
直到地久天长
从春秋到现在
水,一直在这里流淌
带着楚国名相孙叔敖的体温
带着无数人的企盼与梦想
灌溉着沉默的土壤
我来的时候
麦子正抽穗
风把陂塘最生动的故事
吹进我的耳朵
这不是简单的水利
是大地的呼吸
是华夏文明的根系
扎在淮河的怀里
每道闸
都是历史的门
推开,就看见
粮满仓,人人喜乐安康
在这里,芍陂的水不是风景
是粮食的命
孙叔敖不是传说
是堤上的痕
我蹲下来
看水漫过稻根
像看母亲皲裂的手
抚摸孩子的唇
陂塘不大
却装下了千年的梦
装下了春秋的雨
装下了淮水的魂
也装下了当代人内心的光
在这里,芍陂的水呵
抱着春秋的陶罐
孙叔敖的脚印在田埂着床
发芽。每一滴
都滋养着麦子的魂灵
灌溉楚国的月光
也灌溉当代人的梦呓
水纹里
浮着青铜的锈
也浮着麦粒的金黄
我站在堤上大声呼唤
——水啊,带着我们的粮
流向明天的村庄
陂塘是大地的眼睛
看着种子破土
看着炊烟升起
看着千年的血汗
落在同一片土地上
芍陂,芍陂
每道波纹都是神赐的诗行
写着:活下去呀,带着希望
10 ✦ 淮河赋(之五十八)
——淮河星空:先民与宇航员
小时候,先民的星
是乡愁的锚
系在淮河的浪尖,摇啊摇
陶罐里的月光
是母亲的怀抱
长大后,宇航员的星
是征途的号
悬在银河的渡口,照啊照
舷窗里的淮河
是故乡的桥
这河,淌过甲骨的纹
青铜的潮
这星,亮过烽烟的夜
飞船的道
先民的那双手,曾捧起
星子煮茶
宇航员的手,正摘下心火
破晓。
淮河的基因是脐带
更是飞天航道
一头拴着故园,一头
连着浩渺
好想给淮河
起个温暖的名字,叫母亲
好想给先民
起个圣洁的名字,叫火种
好想给宇航员
起个轻盈的名字,叫星辰
淮河仰躺在星空下
像打开的诗集
每一行浪都写着——
有光就有爱
先民在河边种麦,也种
星星的期待
麦芒挑着月光,照亮陶罐里的蜜奶
宇航员在天上飞
多么像候鸟驮着新时代
舷窗里的淮河,是大地
递来的爱
我站在河边,听星子的对白
先民说“守着河,就有未来”
宇航员说“望河,就不徘徊”
淮河的基因是风,是麦
更是星的节拍
每一粒沙都在唱——
活成光的姿态
先民把星子揉进陶土
淮河便有了温润的骨血
每一道纹啊
都是时光唯美的书
宇航员把淮河装进舷窗
银河便有了亲切的光
每一缕波
都是东方文明的乐章
星与河,在时空里絮语
古与今,在基因里相遇
没有界限
没有距离
只有淮河的浪,还在梦呓
只有星空的那一抹亮
还在赓续
11 ✦ 淮河赋(之五十九)
——淮河奇石:沉默的史诗
被浪啃了亿万年的石头
把火山的炽热
冰川的冷,都咽在肚里
纹路里嵌着古河道的地图
某块赭红处,是楚人的烽烟
某道青痕,是宋人的船锚
它不说话,只在退潮时
让青苔写下注脚:
所有喧嚣都会沉淀,唯有
沉默,能托起整条河的重量
淮河的石头是大地的邮戳
盖在泥沙里,藏着
三千年的信
信里没有字,只有鱼的鳞
只有稻穗的芒
只有船工的汗
风刮过,它不说话
雨打过,它不回答
它把日月嚼碎,咽进纹路
把淮河的故事,刻进骨头
每一道裂痕
都是未寄出的诗
每一粒尘埃,都是归乡的词
它站在水边
像个孤独的王
守着自己的国,守着
那一抹沉默的光
不向春天低头
不向秋天弯腰
只把淮河的魂,揣在怀里
等一个懂它的人,轻轻叩响
那扇藏着史诗的
石头的窗
我有一块淮河石
像个小月亮
藏着淮河的光,藏着
星星的亮
我把它放在窗前
听它说那久远的故事
说鱼的梦,说稻的香
它的纹路是迷宫
我就是迷路的蚂蚁
在里面找春天,找夏天的雨
它的表面很凉,像冬天的雪
却藏着夏天的暖
藏着太阳的热
我给它画眼睛,画鼻子
画耳朵,还画嘴巴
它就变成了小小的人
陪我说话
我们坐在淮河边上
看船来船往
看风雨雷电
看夕阳把天空,染成
红色的婚纱
其实,我身体里也有
一块唯美的淮河石
它沉得像我的命
一半是淮水的咸
一半是泥土的腥
它在我身体里滚,滚出
三千首疼痛的诗
滚出我对淮河最虔诚的敬
我摸它
像摸自己的骨头
摸得出生活的硬,摸得出
命运的陡
它见过我在淮河边
捡破烂的样子
见过我在月光下
写诗的样子
它不嫌弃我,像个
忠实的朋友
陪我在人间,跌跌撞撞地走
我把它当成神,当成
我最后的救
在这人世间,为我
撑着一片天
多年前
我把淮河石,放进酒里
泡出三千年的月光
泡出三千年的诗
每一口,都是淮河的魂
每一滴,都是岁月的痴
石在酒里醒,像个沉睡的神
诉说着淮河的过去
畅想着淮河的明天
我举杯,与淮石对饮
饮下它的沉默,饮下
它的深情
酒入愁肠,石在心里
变成了淮河,变成了
故乡的你
我在醉意里,看见
淮石的纹路
变成了回家的路
蜿蜒又崎岖
10 ✦ 淮河赋(之六十)
——迁徙者的乡音
船篷上的霜,结着蚌埠口音
迁徙者把乡音嚼碎了
混在异乡的土里
长出的芦苇,仍弯着
淮河的弧度
蚌埠三码头的风辨认着:
某个词尾的卷舌
是颍水的漩涡
某个声母的轻颤,分明是
洪泽湖的浪尖
乡音在族谱里洇开,像
河水流过不同的堤岸
变了形状,却始终带着
源头的咸涩
淮河的浪是迁徙者
拆不散的绳
系着破布衫里抖落的
乡音。码头的风
咬过每只离乡的鞋
鞋尖沾着的泥,都喊着——
回家。
我曾在异乡的烟囱下
数星子
每颗都像淮河滩的
渔火在眨眼睛
一碗糙米饭
嚼出茨菇的涩
半句乡音卡在喉头,成了
未寄的信
潮起时,我听见淮河
在唤我
唤我把漂泊的日子,泡进
淮水。泡软所有
早就硬邦邦的乡愁
从蚌埠带来的乡音
在去年春天发芽
混着异乡的泥土,长成
陌生的草
我在黄昏的咖啡馆里,听见
邻桌的人说“我的孩来”
像一声惊雷
震碎我,伪装的平静
乡音是碎片化的记忆
拼不成完整的淮河
却拼得出
迁徙者心底的空缺
我始终有一个愿望——
在淮河滩上
听母亲用乡音,唤我的乳名
迁徙的日子里,乡音
是我必带的粮
喂饱我所有的孤独和迷茫
母亲啊,我是一只迁徙的鸟
我的翅尖,沾着淮河的潮
乡音是您
缝在我衣襟的线
无论飞多远,都牵着我的心
每当我在异乡的夜里
默读家信
那信里的乡音
多像您皲裂的手掌
轻轻拍着我,像拍着
淮河滩上,那个撒娇的我
我总爱戴着帽子
在异乡走
帽子里,藏着淮河的风
风里有乡音,像小虫子
爬在我耳边,说淮河的事
我画一扇门,门上写“淮”
推开它
就能听见母亲的呼唤
迁徙者的世界
永远都是彩色的
只有乡音,是淮河的浅蔚蓝
雾锁淮河时,乡音是
漏网的鱼
在我喉头游来游去
我用异乡的酒,钓这尾鱼
钓出多年迁徙的苦
也钓出些许甜
滩涂的泥沾在鞋底
成了唯一印章
盖在每封未寄的家书上
乡音在齿间打转
像淮水的漩涡
把我卷回那个有芦苇的
早晨。对我而言
乡音在喉咙里
永远是那首未唱完的歌
在异乡的风雨里,慢慢沉淀
成了我生命里
最硬的骨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