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玉梅,医生,《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新时代诗典》签约诗人。伊春市作家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喜欢格律诗,在龙风华东大区担任总院长。
在《伊春市诗词协会》《上海华高诗词》《都市头条》《海外平台》《北方雅韵诗社》《双髻山风雅诗社》《黄陂木点诗社》《东方集賢堂》《中国林都红松诗社》《伊春散曲社》《黑龙江省散曲社》《兴安塔诗社》《世界楹联中国诗人作家网》等多家平台发表作品数千首。

廿载相聚情:鱼米饭店里的不老亲情
正午的阳光透过鱼米饭店的玻璃窗,洒在圆桌中央那盘冒着热气的清蒸鲈鱼上,也映着围坐的12张笑脸。这是2025年的又一个月聚日,从2002年第一次在街角小馆围坐,到如今在装修雅致的鱼米饭店续叙情谊,时光匆匆走过二十余载,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是鬓角染霜的七旬老人,唯有这每月一次的相聚,从未因岁月流转、琐事牵绊而中断。
饭桌上,刚端上桌的红烧排骨还泛着油光,郝庆君大姐便忙着给身边的妹妹夹菜:“你牙口不好,这块炖得软,多吃点。”坐在主位的郑秀深大哥则细心地给每位弟弟斟上白酒,笑着念叨:“少喝点,图个高兴就行。”这样的场景,在二十多年里重复了两百多次,却从未让人觉得平淡——从最初订在老旧小区旁的小饭馆,到后来选在交通便利的鱼米饭店,每次聚会的地点或许会变,但订桌、点菜的永远是郝庆君大姐,操心大家饮食喜好、身体状况的永远是郑秀深大哥。
郝大姐总说:“咱们聚一次不容易,得让每个人都吃舒服。”为了这句话,她每次提前一周就会打电话问遍所有人:张哥最近血糖高,要少点甜口菜;李妹对海鲜过敏,菜单里绝对不能有虾蟹;王弟喜欢吃辣,得单独点一份剁椒鱼头……到了饭店,她还会反复跟服务员确认菜品口味,甚至亲自去后厨叮嘱“少盐、多炖会儿”。有一次,一位妹妹感冒没胃口,郝大姐特意让厨房煮了碗热粥,看着对方喝完才放心,那股细致劲儿,比亲姐姐还要周到。
郑秀深大哥则像大家的“主心骨”,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前几年,兄弟的儿子结婚缺资金,郑大哥二话不说拿出积蓄;去年,李大哥生病住院,他每天都去医院陪护,帮忙办理手续。有一次聚会,有人开玩笑说:“咱们这12个人,比一家人还亲。”郑大哥听了认真地说:“一家人有血缘,咱们这是几十年处出来的情分,更得好好珍惜。”
二十多年里,这12人的亲友团见证了彼此的喜怒哀乐:有人升职加薪,大家在饭桌上举杯庆祝;有人遭遇挫折,众人围坐在一起出谋划策。曾经,大家聊的是工作、孩子;如今,话题变成了养生、孙辈,但不变的是每次相聚时的热闹与温馨。鱼米饭店的老板早已认识他们,每次看到他们来,都会笑着说:“你们这伙老朋友,真是咱们店里的老熟人了。”
席间,有人翻出手机里2002年的合影:照片里的郝大姐扎着马尾,郑大哥穿着夹克,其他人也都是年轻的模样。对比现在饭桌上的白发与皱纹,大家不禁感慨时光飞逝,但更多的是欣慰——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能每月相聚在伊春各各饭店,依然有郝大姐和郑大哥的呵护,依然能像家人一样分享生活的点滴。
饭菜渐渐凉了,话题却依旧热烈。郝大姐看着大家说:“下个月咱们还在这儿聚,我提前订个靠窗的位置,晒太阳舒服。”郑大哥接着说:“行,到时候我提前给大家打电话,别有人忘了。”简单的话语里,满是对下次相聚的期待。
走出饭店时,阳光依旧温暖。这12位七旬老人相互搀扶着,身影渐渐远去。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用二十多年的坚持与陪伴,书写了一段关于友情、亲情的温暖篇章。而饭店里的每一次相聚,都像一颗珍贵的珍珠,串联起他们共同的岁月,也照亮了彼此的晚年时光。这份跨越二十余载的情谊,无关血缘,却胜似亲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