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星河织梦,烟火证心
作者:高金秀

暮色是最温柔的笔,蘸着西天的霞光,一点点晕染开夏夜的画布。先是远山的轮廓浸在淡紫里,接着檐角的风铃摇落最后一缕夕阳,等第一颗星子在东天眨了眨眼,整条银河便骤然苏醒——银辉如碎钻铺就的河,自云端蜿蜒而下,将人间的灯火都衬得愈发温润。老人们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指尖指向星河最亮处:“看,织女该梳妆了,喜鹊们正从四面八方赶来,要在天河上搭座会开花的桥呢。”

我总爱蹲在葡萄架下,看藤蔓间垂落的绿珠缀着月光,听叶片沙沙作响,像在复述一个流传千年的约定。传说七夕夜若屏住呼吸,能听见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的私语,可我听了许多个夏夜,只听见过纺织娘的低吟、萤火虫的振翅,还有巷口那对老夫妻的对话——爷爷牵着奶奶的手慢慢走,说“今晚的星比那年我们结婚时还亮”,奶奶笑着拍他的手背,“傻老头子,星子哪有变,是我们看星子的人,一辈子没分开过”。那一刻忽然懂了,天河两端的絮语从不是最动人的情话,真正的浪漫,早被岁月酿成了人间烟火里的寻常:是清晨灶台上温着的豆浆,是雨天共撑一把伞时肩头的相靠,是晚归时窗棂上亮着的那盏灯,是皱纹里藏着的“我陪你”,从未说出口,却刻进了朝朝暮暮。

夜风渐凉时,银河的光愈发澄澈。抬头望去,仿佛真能看见无数喜鹊振翅的剪影,它们衔着月光与花瓣,在星河之上织就一座闪烁的桥。牛郎牵着儿女的手,织女提着盛满相思的竹篮,跨越万里星河奔赴彼此——可这相逢从不是七夕的全部意义。古人将这份跨越山海的执念,缝进了星子的轨迹里,不是为了歌颂短暂的浪漫,而是为了告诉世人:真正的缘分,从不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惊艳,而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坚守。就像银河再宽,总有鹊桥可渡;岁月再长,总有爱人可依。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那些四季更迭的流转,都成了爱情最好的注脚——你为我添一碗热汤,我为你掸去肩头的雪,平凡的日子便在掌心开出了花。

夜深了,天河依旧璀璨。我起身离去时,瞥见巷口的老夫妻还坐在灯下,爷爷正给奶奶剥一颗糖,月光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像镀了一层温柔的银。原来七夕从不是只属于星河的节日,它是藏在人间烟火里的期许,是让每一个人都相信:最好的缘,不是隔着星河相望,而是就在身边;最美的浪漫,不是短暂的相逢,而是岁岁年年的相伴。

愿此后每一个七夕,都有星河为证,烟火为媒。我们能与爱人并肩看晨光漫过窗台,看晚霞染红天际,看冬雪落满庭院,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诗。不必盼鹊桥相会,因为爱人始终在侧;不必羡星河浪漫,因为爱意早已盈满岁月。直到白发苍苍,我们依旧是彼此眼中最亮的星,是岁月里最温暖的缘。

【作者简介】高金秀,女,大专,小学一教师,爱好广泛,书法,书画,跳舞,唱歌,写作,发表论文三四十篇一等奖,在教学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书法,书画,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中去。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