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去婺源瑶湾赶一场花海盛事
文/段昌富
俗语说:“五岳归来不看山,婺源归来不看村。”婺源,犹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安徽、浙江和江西三省的交界处,处处透着江南风景的秀美和雅致,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曾经作为古徽州的一部分,徽文化的底蕴深厚,素有“书乡”“茶乡”之称。
三月,是婺源最美的季节。去婺源赏花,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去篁岭、江岭、李坑、汪口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景区,却鲜有人知道在婺源还有个神秘仙境——瑶湾。瑶湾西距婺源县城12公里,坐落在文化古村考水村两里之外的山坳中,一条千年驿道贯穿着沿途的古村落。这里是一方净土,一块福地,随处可以感受它的传奇与神秘,领略到它的美丽和神奇,被人们称为“婺源最有味道的地方”。
考水,又称考川,现为婺源县紫阳镇辖村,此处山重龙凤之脉,水汇阴阳之 源。村名取义于《诗经·卫风》“考槃在涧,硕人之宽”,意即“远离尘嚣隐居到山涧之畔,形象伟岸心怀宽广”,因而考水有“书香门第、礼仪之邦”之美誉。
考水是“明经胡氏”的发源地,始建于唐末,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904年,朱温叛变谋反,逼迫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近侍胡三受昭宗之托将何皇后新产太子藏匿南逃婺源考水隐居,取名昌翼,含“大得覆翼”之意,君随臣姓,易李为胡。925年,胡昌翼以《易经》考中后唐明经科第二名进士(明经是唐朝考试的一科,指通明经术,参加考试,在当时称为应明经举),后知身世,不问功名,耕云种日,开设明经书院,开创明经理学。977年,宋太宗赵光义下诏书评价:“昌翼奇材,君父王嗣。懿德惟乡,严光并志。”999年,胡昌翼无疾而终,是为“明经胡氏”始祖。“明经公”育有三子,文昭武穆,开枝散叶,安徽绩溪县上庄、黟县西递胡氏就是考水迁去的。
考水延续了大唐皇室的血脉 ,造就了明经胡氏的传奇,承袭着重教崇儒的族风。后人累代赞缨,科第接踵。宋代“胡仲汪藻,江南二宝”的胡伸,元代“七 哲名家”的七贤,近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现代著名大学者胡适、徽商江南巨富胡贯三、书墨世家胡开文、中药企业家胡庆馀等人的祖籍都在考水。
来到瑶湾,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位老农和一条水牛在农田里耕作的雕塑。背后是一个书本雕塑,上面写着“耕读生活,诗礼人家”。或许是皇室末裔的到来,带来了文化,瑶湾增添了不少书香气,所有的牌坊、拱门、亭榭、戏楼上的题字无不显示着诗礼传家的格调。
考槃在涧,东水西流,滋润了瑶湾两岸的千顷茶园,万亩花海。沿着槃水河边一条青石板铺成的驿道,走向坐落在千年古村考水十里狭长的山坳中的瑶湾。“三千年读史不外乎功名利禄,九万里江山终归是诗酒田园”,走进瑶湾,仿佛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粉墙黛瓦,水车悠悠,流水潺潺,鸟儿鸣啼,花开似海,阳春三月的瑶湾正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写照。村口没有高大的门楼,没有气势雄伟的牌坊,一个非常普通的门楼的门楣上有一块门匾,上面写着“最有味道的地方”七个金色的大字。
走进村口就是一个集市,有各种店铺:打铁铺、酿酒坊、油榨坊、油煎灯铺、打麻糍铺、清明粿铺。看到眼前的油纸伞,会让人马上想到戴望舒,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想到那个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难道这就是婺源味道?集市上,打铁声、纺棉声、叫卖声,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从旁边槃水河引来溪流,贯穿了整个集市。溪流清澈见底,沙子和砾石可以细数。几只白鹅悠闲自得地游在水面上,红色的田鱼在水中悠游,与人们和谐相处。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古瑶台,围墙高驻,据说就是唐末太子归隐之地。瑶台上有一个钟楼,上面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平台。从瑶台上面俯瞰下面的街区景色,圆形的池塘一览无遗。池塘周边筑起低矮的城墙,垛口上写着仁、义、智、信四个大字。池塘名为八仙湖,不远处流淌着弯弯的槃水河。池塘如日,溪流如月,组成了“明”字,似乎昭示着始祖明经公倡明经学,为世儒宗。街区旁边有一小广场,扎的一个个稻草人栩栩如生,相当有韵味。古瑶台围墙旁边是古戏台,这是早期逢年过节人们的聚会场所。在古戏台旁驻足良久,想像着在这避世之所,徽州人精神生活的多彩富足。
徽州人很看重文化,自己的居所需要一种独特的美。多为明清建筑的村屋透出古朴典雅的气质,街巷曲折宁静,青石铺就的驿道和遮天蔽日的古树无不让人心醉。这些白墙黛瓦、挑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徽派民居使得村落成了徽派建筑群落的典范,石刻、木刻的图案所表达的寓意无不蕴育着灵气,也体现一个大家族的凝聚力。漫步在这座古意盎然的村子里,看村民和游客在大街小巷闲散地漫步,随处可以感受到一股悠然的古韵。
在瑶湾,有许多亭台廊桥,并且大多与祖籍地为考水的南宋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熹有关。1175年,理学宗师朱熹和心学大家陆九渊在铅山鹅湖书院相会辩论,历史上称“鹅湖之会”,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十年后,朱熹和陆九渊相约来到婺源明经书院继续进行辩论,两颗巨星的思想碰撞,给明经书院作了高品位的奠基,是明经书院历史上最为光彩的一幕。朱熹也给明经书院和考水村留下了“明经学校,诗礼人家”的高度评价。瑶湾的活水台、活水亭就是纪念朱熹而建的。活水台记录着他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礼桥是朱熹题写的桥名。桥的南面有一副对联:“槃水身前迎学子,高天足下拜贤人。”桥的北面题写着:“童子丈人携手过,清风碧水踏歌来。”
在瑶湾,可以感受到老水碓、油榨坊、打铁铺、酿酒坊、弹棉花、造纸、研墨、制茶、制秤、制伞等民俗记忆,品尝到油煎灯、打麻糍、裹粽子、蒸气糕、飨粿汤、搅米糊、煮粉皮、炒米脆、印米糕、灰汁粿、清明粿、乌勒粿等特色美食,还能从进士第、文昌阁、郡马楼、宗祠古院、琴房书院、亭阁私塾、牌坊廊桥、福堤瀑布、古戏台、念恩堂、吉祥钟,探寻到明经祖辈们曾经的生存方式和繁衍生息的印迹,从而领略到村落千年积淀的大唐遗风和沧桑风貌。
瑶湾的美不仅仅在于油菜花,还在于金灿灿的油菜花与黑白水墨的徽派建筑的完美结合。站在高处放眼看去,漫天漫地的油菜花铺开了去,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远处山谷散落的三三两两的村落里去。其间点缀着发芽绽绿的柳树,以及柳树下掩映着的灰瓦白墙的徽派民居,远处的山坡下涓涓流淌的溪流,和溪流中嬉戏的白鹅,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在这个季节里,瑶湾的空气中荡漾着动人的春情气息,而我们赏花的人,早已醉倒在这诗情画意中竟无法自拔!
追慕先人的超然洒脱,感悟心中的宁静致远,这是一片可以深呼吸的原野,一道享受慢生活的幽谷,一个可以让灵魂栖息的地方。不知哪位洒脱的诗人,赋予了它一个浪漫的名字“世外田园,十里瑶湾”。不一样的舌尖之旅,不一样的乡愁之旅,不一样的访古之旅,带着一颗放下的心,聆听山水田园间的那一曲绝唱,品尝世外田园的味道,来十里瑶湾深呼吸吧!
作者简介:
段昌富,淮南市人大代表、八公山区政协常委,中学高级教师。在《光明日报》与民政部主办的“寻找最美地名”征文中获三等奖;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追寻红色记忆”征文中获二等奖;在《农民日报》与农业农村部主办的“我心中的美丽村庄”征文中获三等奖。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八公山区文联秘书长、八公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八公山文学》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