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邓再修与梅花鹿共舞
作者:刘连成
大哈拉巴山,每至春日,这里便如梦幻之境,树木葱茏,似绿衣仙子舒展身姿;青草如茵,宛如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绒毯;山花更是争奇斗艳,像是在举办一场盛大的选美盛会,开得热闹非凡。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时节里,几群梅花鹿优哉游哉地爬上了山坡,它们恰似山林间隐匿的雅士,悠然自得地在山野间寻觅着奇花异草、嫩叶蒿芽。待吃饱喝足,这些梅花鹿瞬间化身调皮捣蛋的孩童,撒欢儿地跳跃,相互追逐打闹;有的还引吭高歌,发出呦呦鸣叫,那欢快的鹿鸣,仿佛在眉飞色舞地向世人宣告:“春天来咯!”
可别小瞧了这群鹿,它们可不是野生的,而是人工驯养的梅花鹿。1961 年,吉林省农业厅遵循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吉林鹿业。于是,决定在吉林省国营双辽农场的哈拉巴山,建立一个存栏 500 只以上的梅花鹿饲养场。当年,便从吉林省农校、东丰县皇家鹿苑调来了数百头梅花鹿;1962 年,又从敦化大石头垦殖场调来了一部分梅花鹿,作为基础种鹿。
哈拉巴山这地方,位置相当偏僻,地广人稀,简直就是为胆小喜静的梅花鹿量身打造的“世外桃源”。这里的自然环境美若仙境,风光旖旎,山峦连绵起伏,似大地的绿色波浪;湖泊碧波荡漾,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草原广袤无垠,恰似绿色的海洋。水草极为丰盛,梅花鹿爱吃的柞树叶、蒿草漫山遍野,仿佛是大自然精心为它们准备的饕餮盛宴。
吉林省农业厅为了把哈拉巴山的梅花鹿饲养成驯鹿,特意将吉林农校的优秀教师、驯养梅花鹿的专家邓再修调到双辽农场哈拉巴山鹿场。
春回大地,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天地间缓缓铺展,万物仿佛被施了神奇魔法,纷纷从沉睡中苏醒,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梅花鹿们也不例外,它们轻轻褪去那身厚重的冬衣,恰似换上了崭新而华丽的春装。瞧,那橙红色的体背如锦缎般丝滑,在阳光的温柔抚摸下金光闪耀,上面布满了玉白色的斑点,星星点点,成团成簇,恰似春日里刚刚绽放的梅花,美得如梦似幻。
春天,对于母鹿们而言,是一场神圣的“生育之约”。此时,母鹿们集中产仔,新生命就在这春日暖阳的温柔呵护下呱呱坠地。刚落地的仔鹿,宛如充满活力的小精灵,挣扎着站起,没过一会儿,就熟练地学会了吃奶。它们活泼得像跳跃的音符,欢蹦乱跳,浑身透着十足的野性,那可爱模样,简直让人忍不住心生欢喜。而春天,对公鹿来说,则是“鹿茸的新生季”。它们脱掉上年鹿茸的底盘,新茸便如春笋般迅猛生长,鲜嫩得如同刚刚冒头的花苞。
圈养的梅花鹿,祖上可是生长在长白山山林里的野鹿。作为食草动物,处于食物链末端的它们,天性胆小机敏,警惕性高得像拉满弦的弓。觅食时,它们时不时就抬起头,伸直脖子,瞪大双眼四处张望,竖起两耳仔细聆听,稍有风吹草动、异物出现,便立刻如惊弓之鸟般四处逃窜,驯养难度着实不小。
邓老师到职后,就像着了魔一般,全身心投入到驯鹿工作中。生物都有个共同天性——“民以食为天”,梅花鹿自然也不例外。邓老师就从鹿喜欢吃的食物入手。他背着个兜子,兜里装满豆饼块、胡萝卜之类的美食,在鹿圈里转来转去,时不时掏出食物引逗梅花鹿靠近,然后喂食、抚摸。渐渐地,鹿对他失去了警惕,他俨然成了鹿的知心好友。之后,他扛着一面红旗走进鹿舍,要知道鹿最怕的颜色就是红色,他结合之前喂鹿的办法,让鹿慢慢适应这刺眼的颜色;他又和其他饲养员拿来锣鼓,在鹿舍里敲起来,从低到高,从小声到大声,后来还加进鞭炮声,锻炼鹿适应突发声响;喂鹿时,饲养员们都扛着红旗、吹着哨子进鹿舍给鹿填草加料,慢慢地,鹿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看到红旗、听到哨音,就乖乖跟着打旗人走。由于小鹿更容易改变习性,邓老师采取从小鹿入手,先小后大,先少后多的训练方法。他先试探性地将十几头表现好的鹿引出舍外驯化,等这些鹿适应外部环境,觉得安全后,再往群里加鹿,慢慢地,从十几头扩大到几十头,上百头,将大多数青壮雄梅花鹿驯养成了可牧的鹿群。哈拉巴山从此又增添了一道靓丽如画卷的风景线——牧鹿。牧鹿时,鹿能自然采食,食源广泛多样,既节省了饲草,又让鹿的体质变强,鹿茸的品质也提高了。
邓老师和他的饲养团队,多年来与鹿相伴,和鹿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悉心照料着每一只鹿。终于,哈拉巴山鹿场驯鹿牧养获得了成功。
这小小的梅花鹿啊,可谓全身都是“宝藏”。鹿茸、鹿血、鹿角帽,鹿鞭、鹿骨、鹿胎膏,乃至鹿肉、鹿皮,统统都是入药的宝贝。鹿的经济价值那叫一个高,妥妥是回报率极高的经济动物。鹿产品在当时可是国家大宗出口的创汇“主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2022年春天,又是树绿草青,山花烂漫之时,我作为双辽农场《双辽农场场志》主编,回到阔别 50年的故园,在哈拉巴山下与久别梅花鹿重逢。邓再修已经离世,他的儿子邓飞云继承了他的事业,续写着梅花鹿饲养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