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大舅雷兴田烈士——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作者:曹海仁
清明时节的细雨浸润着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晶莹的水珠顺着松针缓缓滑落,在花岗岩地面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我站在镌刻着"雷兴田"三个鎏金大字的纪念墙前,指尖轻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眼前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录,每一个名字都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在时光的长河中恒久闪烁。
一、家书里的血色青春
檀木箱底那叠泛黄的家书,是我们家族最珍贵的传家宝。轻轻展开1940年农历三月初三的那封信笺,煤油灯下18岁少年写下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儿今投笔从戎,誓驱倭寇。待山河重整日,定当奉养双亲。"字字如铁画银钩,力透纸背的墨痕里跃动着赤子丹心。这封永远没有寄出的家书,连同他单薄的军装,一同消失在太行山弥漫的硝烟中。
县档案馆的烈士名册里,关于雷兴田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晋察冀军区某部侦察班长,1943年秋于平型关外围阻击战中,率全班战士引敌深入,身中七弹仍坚守阵地,为部队转移争取宝贵时间。"泛黄的纸页上,28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方寸之间。当民政干部将这份迟来四十年的消息送到家中时,母亲颤抖着双手接过那份薄薄的证明,兄妹三人中唯一在世的她,哭湿了半条手巾,一整天粒米未进。自大舅参军那日起,这个家就再没能团圆。
二、太行山上的精神丰碑
在日军"三光政策"肆虐的岁月里,太行山区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名烈士倒下。那些头戴八角帽、脚穿草鞋的年轻身影,用血肉之躯在悬崖峭壁间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平型关大捷的号角声中,有他们顶着炮火传递情报的身影;百团大战的烽烟里,有他们冒死护送群众转移的足迹。据战后统计,仅我县就有361名无名烈士长眠青山,他们的墓碑上只刻着"抗日志士"四个大字,却比任何华丽的墓志铭都更令人肃然起敬。
2015年烈士纪念日前夕,县民政局启动"寻找英雄"工程。我们在太行山深处发现当年战地医院的遗址时,一场春雨刚刚停歇。破碎的搪瓷碗里积着雨水,锈蚀的手术钳上爬满青苔,半截钢笔尖深陷在泥土中。这些沉默的证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救死扶伤的悲壮故事。最让人震撼的,是石壁上用刺刀刻下的遗言:"我名李大有,山东临沂人,若得生还当报国,若战死请刻名于石。"这些斑驳的字迹,历经八十载风雨冲刷,依然清晰可辨,构成了中华民族最硬气的精神密码。
三、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每年9月30日,全县中小学生都会在烈士墙前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当稚嫩的童声回荡在陵园上空,朝阳正将金色的光芒洒满纪念墙,那些鎏金的名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县近年编纂的《红色家谱》工程,已为89位烈士找到亲属,让忠魂有了温暖的归宿。每当看到烈士后人捧着先辈遗物泪流满面的场景,我就更加坚信,记忆的传承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作为见证历史变迁的退休干部,我常带着孙辈走访抗战遗址。在金南兵工馆,孩子们好奇地触摸着当年制造枪支弹药的石碾,那些深深的凹痕让他们第一次真切地理解了"人民战争"的含义。小孙子指着展柜里锈迹斑斑的土制手榴弹问我:"爷爷,这就是您常说的小米加步枪吗?"我点点头,看到他眼中闪烁的光芒,知道精神的火种已经悄然传递。
暮色中的烈士陵园静谧庄严,晚风拂过纪念墙发出轻微的呜咽,像是先烈们欣慰的叹息。八十载春秋更迭,雷兴田们用生命点燃的火炬,依然照亮着民族复兴的征程。当县城新区的霓虹照亮当年激战过的山梁,当高铁列车呼啸着穿过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当年那些年轻生命守护的理想,正在这片热土上变为现实。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那些永不凋零的荣光,早已化作民族精神基因的一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尊严需要捍卫,而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正是其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
(附照片:晨光中的烈士纪念墙,金色的名字与翠绿的松柏相映生辉)
作者:曹海仁系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社局退休干部,热爰文学创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淮安日报》《江苏工人报》《中国社会保障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等媒体发表稿件600多篇,出版《健康常识研究》一书,被县及相关部门收入图书馆,曾多次参加市县征文比赛获二、三等及优秀征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