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7月,周至县三育小学保送到延安抗大的丁应南、李杰、高凌云、李哲生等学生回到周至宣传抗日政策,校长庞应举在县剿匪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西北民族抗日义勇军,三育小学师生及社会青年五百多人参加,庞应举任大队长,在河南偃师县改编为游击第六纵队,先后参加了娘子关、平型关等战役,战斗二百余次。西安易俗社根据报道,编成秦腔《血战三郎山》,在剧院和部队多次演出,造成很大影响,鼓舞了部队的战斗士气。1939年,何文鼎在周至县为26师招募周至青壮年300余名,1940年在五原大战中大部分人员战死,后又不断在周至为在内蒙战场征兵。仅民国31年(1942)4至12月,兵役科在周至征兵3406名,抗日战争中,1万余名周至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千余名周至青年牺牲在抗日前线,大部分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会一个接一个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了永远铭记周至人为国断头的气节和崇高的民族脊梁历史,讲好周至故事,周至县作家协会组织了系列抗战文章,以示纪念。

抗战时期的李少棠将军
文/任齐斌

李少棠,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马召张景文的父亲是同学。1914年从军,首任高桂滋部骑兵连连长。因在北伐战争中战功卓著,升任高部250旅500团团长。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84师250旅旅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令84师七月十日从驻地绥德向石家庄集结,驰援平津。七月底,平津失陷,奉命改向山西集结。八月中下旬,参加南口战役后,从察哈尔省南部退入山西省,渡桑干河后,九月十二日十时,李少棠率250旅与日寇遭遇,两军激战数次,大白山阵地失而复得。十三日十八时,李少棠亲率预备队步兵两个营、骑兵一个营,由井凹西端高地向木厂附近之敌突袭,重创板垣师团锐气。十四日退至广灵西南松山、乱岭关一带。二十日退至龙泉寺亘南洞沟一线。九月二十一日李少棠奉命率部转入平型关驻防。九月二十二日晨,日军板垣师团粟饭联队开始向团城口发动进攻。飞机、大炮、坦克猛烈攻击后,步兵随后出击,战斗十分激烈,双方伤亡惨重。250旅占据地理优势,以密集的手榴弹迎头痛击,山坡上敌尸狼藉。我军也伤亡过半,但阵地寸土未失。与日军板垣主力激战达八日之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中国军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也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做出了贡献。

1939年3月27日,日寇先用飞机、大炮轮番轰击,继以主力犯攻前沿阵地,李少棠部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沉着应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给日寇以重大杀伤。敌人又用飞机、大炮配合,再次猛犯。山顶工事被摧毁,修复又被摧毁,反复多次,几处高地失而复得,战斗十分激烈。我军负伤官兵坚持不下火线,有的脚被炸掉,还投弹射击,就这样一直坚守了五天五夜,没有后退半步。
李少棠率部先后参加了南口、独石口、龙关、赤城、沙城、火烧岭、平型关、忻口、太岳山、中条山诸战役,与日寇拼死搏斗。
为期两年多的中条山战役,17军参战官兵11675 人,以伤亡2663人、失踪3408人的巨大代价。保住了西北大后方,粉碎了日军打通大西北至大西南交通线的战略计划。
李少棠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残酷对敌斗争中,通过与八路军的交往合作,从一个国民党的旧军官逐步转变成为支持共产党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少棠部驻平型关时,与八路军郭洪涛、陈奇涵等将领来往密切,在他们的驻地一住就是半个月。1939年9月,太原失守,17军将渡黄河整休,李少棠代表军长高桂滋与驻宋家川渡口的徐向前商谈。报请驻吴堡的党中央同意,徐向前当晚拨给17军木船八艘,使17军仅用了一天两夜,顺利渡河。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胸怀,让李少棠十分感动,对共产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尤其在平型关战役五天五夜的激烈战斗中,官兵伤亡三分之二,阵地几乎不能维持。阎锡山口头答应派郭宗汾师救援,但始终未到,致使17军几乎全军覆没,高桂滋也到了拔出佩枪准备自戕的地步。李少棠亲率预备队在前面开路,李少棠副官高同祥背着军长高桂滋,才脱离了险境,从此高将军与李少棠结为生死兄弟。两人都对国民党产生了看法,两个人商量了一个晚上,最后高桂滋军长说:“在国共不分胜负的时候,咱们两人做个分工,你儿子在延安,你对付红军,由我对付国军,以后不管谁成了事,我们都有靠山。”有不少中共党员在17军任职,高桂滋军长和他们心照不宣,如有风吹草动,即命李少棠通知他们转移。
李少棠多次派副官高同祥赴延安,联系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上学的三子李骏生(又名李伟),将李少棠旅在平型关战役后,所剩的武器、六辆汽车、电台及药品等物,接收后送到延安。随后,李骏生利用有利条件,藏匿于西安高桂滋公馆,长期往返于延安西安,为边区政府筹措军饷、西药品、电台、电子管等物资。后期,李少棠利用任17军西安办事处处长的合法身份,将17军储存的军饷、药品等物资送给八路军。期间有次被军统当局告之“高公馆有汉奸”。时任西安警备司令的何文鼎将军知情后,立即通知李少棠让其子返回延安。
1947年11月,民主人士杜斌丞被西安中统暗杀后,蒋介石在西安召见赵寿山和高桂滋,部署围攻延安事宜。期间蒋追查李少棠将军民盟盟员一事,高桂滋将军辩解说李少棠是他的老旅长,不是民盟盟员,只是和杜斌丞常在一起下棋。这番辩解遭到蒋介石的痛骂(见《中国共产党特殊党员-赵寿山》273页)。后胡宗南给时任17军军长何文鼎去电“李少棠有问讯必要,随后要传讯,捕人。”何回电:“宗南学长,李少棠已调前方。”11月到12月,李少棠将军和军部的尚万仁经常在延安戏院看戏,巧妙地避开了追查。后因战事吃紧,此事不了了之。
1938年,李少棠将军调任17军西安办事处处长。当时17军的部属多系陕北、河南、山东人,中条山战役后,为了解决抗日部队退役军官和家属及遗属的安置问题,1939年,高桂滋军长派李少棠将军回到周至青化老家,联合白寨村段志驰、李敏冬、李敏斋,西寨的张晴霭、王成德等乡绅合力筹建“安乐新村”,购置荆家庄、柴黄岭、跑窝等处土地三百多亩。农场建房三十多间,由马润生任场长,安置高桂滋内弟、17军部参议叶茂亭等退役军官八十多人及其家属。并调一个补充营驻场屯耕,并维持地方治安,民间称为“西寨新村”。

李少棠利用与东北军的关系,从山东引进倭巾、红玉等苹果树990株,在农场建果园15亩。首次在周至栽植了苹果树,亩产五百多斤。把房子和果树用土墙围起来,在四角建起炮楼看护。军官和家属在此开荒、种地、植树,军官军饷照发,军官和家属每人每月供应40斤面粉。期间,又将抗日战争中收容的60名孤儿组织起来,在农场建立难民小学,由王月英等人任教。两年后,难民小学迁往平凉。高桂滋将军三次来场视察,手植白杨树,亲笔题写了“安乐新村”的场名。
1943年8月12日,高桂滋将军在农场做寿,西安及地方名流、富豪云集,安乐新村名声大振。1946年,何文鼎任17军军长后,农场军饷停发。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接管了西寨农场,改建为陕西省果树研究所。
『人物生平』:李少棠,名秾藻,字少棠。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0月生于盩厔县青化所嘉会堡。1923年加入国民党,1945年加入中国民盟,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周至县人民政府委员、咸阳地区土改委员会委员、周至县土改委员会委员兼调查股长、民盟周至支部主任委员,周至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陕西省、咸阳专区、周至县人民代表。1969年1月逝世,时任周至县政协副主席。

作者简介:任齐斌,男,61岁,周至县四屯镇东风小学原校长,大学专科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从事教育工作37年,在校长岗位退职后,参与地方文化历史研究,编写《周至猕猴桃》《周至县优秀家风家训选》《周至县扶贫故事》《周至县建国后四大重点工程》《周至县猕猴桃发展历程》《哑柏刺绣兴衰启示录》《白居易与周至》《李二曲思想研究》《秦腔在周至》《周至县党史(第二卷)》《周至县志(第二卷)》中的4个分志等书籍20余本,公开出版发行专著《周至史话》。
现任周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第13、14、15届委员;周至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盩山厔水》杂志主编;周至县文化研究中心地方文化分中心主任;周至县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会长;西安市“秦人之星”周至县报告团团长;西安市教育系统离退休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