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们每个人到底活在什么里吗?经过这些年的思考和体验,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每个人其实都是认知的囚徒。我们的人生并非真正活在客观的世界中,而是活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有怎样的认知,就会活出怎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困在怎样的囚笼。一个人即便拥有财富、背景、机遇,但如果认知没有突破,他的一生依旧难以跳出原有的轨道。可以说,认知对我们而言,是塑造命运最深层的力量。
既然认知如此重要,那我们不得不追问,它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严格来说,认知应该来自家庭、环境、教育,它来自我们亲眼所见过的世界、接触过的各维度信息,也来自我们通过质疑、对比和论证逐渐形成的理解。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我所在的村子里,大多数人的认知并不是这样产生的。他们的观念大多是别人灌输的,甚至是被强加的,而不是自己亲眼见过、亲身思考过的结果。他们没有接触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更缺乏独立思考和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于是,几千年来一代代的人都在同样的观念中生活,苦难与灾祸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从未真正停止过。周而复始,仿佛永恒的宿命。
很多人喜欢说“认知很重要”,这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但当你追问一句:什么是认知?认知如何形成?大多数人就陷入了沉默。他们喊了十多年认知重要,却连认知的本质都没弄明白。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与磨难,才一步步从麻木到觉醒。那些让我痛不欲生的经历,反而让我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冥想,试着让内心空出来。长年累月的冥想习惯,让我慢慢学会独立思考;加之走出去看了更多的世界,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在对比与论证中,我逐渐形成了新的认知。你会发现,真正的认知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产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不断碰撞的结果。
有人说我的认知已经很强了,但我自己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的无知。这不是故意的自我贬低,而是越学习越清楚世界之大,自己所知之少。正因为明白自己无知,所以我才渴望不断学习,才愿意放下傲慢去请教别人,才想多去看世界,扩展视野。
那么,到底什么是认知?简单来说,认知就是观念。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观念之中,观念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所相信的真理。你坚信什么,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中国人”,那他的视野、格局、选择都被局限在这层身份之下。但若有人认为自己是“地球人”,那他的思维与格局就会瞬间打开,人生的路径也会截然不同。再比如,人们常说“天道酬勤”。如果你的观念里“勤”只是体力上的勤奋,那你的人生多半会在日复一日的劳碌中耗尽,直到精疲力竭。而如果你把“勤”理解为思维上的勤奋,是在格局上的用心,是懂得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自己则专注于谋划、分工、整合资源,那你的人生会走出另一条道路。可见,观念对我们有着时时刻刻的影响。
而我们的认知,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前面我提到,它并非单一来源,而是由家庭、教育、环境、信息渠道、个人经历、独立思考共同构成。而实际上,认知的核心与我们的三观息息相关。为什么必须走出去看世界?因为只有观世界,才会逐渐形成真正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你能否看清世界的真实样貌。有了世界观,才能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明白自己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真正的价值观,不该是别人强加的,而必须是经过自己亲眼所见、独立思考、反复对比与论证后建立起来的。否则,它就只是一层套在你身上的枷锁。
《论语》里提到一个顺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顺序看似简单,却揭示了认知形成的正确路径。先要博学,广泛获取信息;再要敢于审问,提出质疑;然后是慎思,用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深入分析;接着是明辨,通过对比和论证分清真假对错;最后是笃行,把认知落实到实践中,再在实践中修正与深化。认知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才有可能接近真实。如果只是别人告诉你,你就照单全收,那就永远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认知。
所以,我今天写下这些文字,并不是要把它们当成真理强加给别人。事实上,我依旧是个无知的人,我分享的也未必是正确的。我之所以写下来,只是因为这是我人生的感悟,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够去思考、去质疑:我所说的有没有逻辑?有没有价值?我们是否可以相互探讨,从而共同进步?
我们大多数人嘴上喊着要改变命运,心里却极度抗拒认知的改变。他们宁愿花几个小时在麻将桌上消磨时光,也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宁愿沉迷在短视频里看别人演绎的虚拟人生,也不愿安静地思考十分钟自己的未来;宁愿一辈子重复上一代的偏见和教条,也不愿走出去看一眼真实的世界。他们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环境恶劣,却死死抱着那些让他们走向失败的观念不放。这样的生活就像一个笑话:人不是被命运打败的,而是被自己顽固的认知困死的。
更可笑的是,他们甚至还会骄傲地捍卫这些囚笼,把它当成智慧、经验甚至美德。有人说“祖宗都这么过来的”,于是他们也重复祖宗的方式继续受苦;有人说“人要老实本分”,于是他们一辈子不敢冒险、不敢质疑、不敢跳出框架,最后把谨小慎微当成了高尚。这样的人生,哪里是选择?分明是被认知牵着鼻子走。到头来,他们还自鸣得意,以为自己活得通透,殊不知只是把镣铐当装饰品,把牢笼当安乐窝。真正的讽刺莫过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