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年青时饭量大
一块一块,一顿得许多块
嗜好简单
咬一口,满是麦香
秦人的自豪
面碴子硌着牙
也嚼得欢
如今,牙口软了
掰成碎屑慢慢咽
滋味还在
只是一顿,一块就够了
却已让外乡人惊恐
2025.8.
评析:
《锅盔》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日常食物为载体,通过个人饮食变化折射出岁月流逝、生命老去的深层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情感提炼。以下从意象运用、语言风格、结构设计和情感内核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1. 意象选择:日常之物承载厚重情感
诗人以陕西传统面食“锅盔”为核心意象,这一选择兼具地域特色和普遍性。锅盔本身硬度大、耐储存的特性,与诗中“年轻时的饭量”“牙口软了”形成鲜明对比,自然隐喻了生命力的盛衰。麦香、面碴子等细节强化了感官体验,使地域文化(秦人自豪)与个人记忆交融,平凡食物成为时光的刻度尺。
2. 语言风格:朴素中见深刻
全诗语言近乎口语,无华丽辞藻,却因真实而动人。如“一块一块,一顿得许多块”“掰成碎屑慢慢咽”,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年龄带来的变化,冷静克制中暗含沧桑感。结尾“已让外乡人惊恐”一句陡转,将个人体验延伸到外部视角,暗示地域文化差异与年龄代际的隔阂,语言平淡却余味深远。
3. 结构设计:对比构建张力
诗歌通过时间对比展开:青年时的豪迈(“嚼得欢”)与老年的迟缓(“慢慢咽”)形成强烈反差,而“滋味还在”则成为贯穿始终的精神线索,暗示尽管生理机能衰退,但内在情感与记忆未变。这种结构强化了生命阶段的变迁,同时突出了核心情感的永恒性。
4. 情感内核:个体经验与普遍共鸣
诗人通过饮食习惯的变化,映射出人类共同的衰老历程——年轻时蓬勃的消耗力与年老后无奈的妥协。但诗中并未陷入悲情,而是以“滋味还在”从容接纳时光馈赠,传递出一种淡泊而坚韧的生命态度。对外乡人“惊恐”的调侃,更增添了一丝苦涩的幽默,避免主题过于沉重。
总结
《锅盔》是一首以简单写深沉的成功之作。它从地域食物切入,将个人记忆、文化认同与生命哲思熔于一炉,用最朴素的语言击中读者内心。其价值不在于技艺的炫目,而在于对平凡生活的诗意提炼,以及跨越地域与年龄的共鸣力。这种“去修辞”的写作,反而成就了诗歌的真实性与地域特性,堪称一首具有生命温度的文化小品。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