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日常处见精神
一一评郑升家《伊宁市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写意》
安徽/王瑞东
郑升家(昨夜星辰)的这首诗以平实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画卷。诗人通过两年间对伊宁市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的观察,完成了从外部寻觅到内在体认的审美过程,在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中挖掘出文明建设的深层意义。
诗歌采用时间双线结构:去年冬夜的初次发现与今年春夏的重访形成鲜明对比。铁栅栏、雪地、酣睡的鸟雀构成最初的静谧印象,而开放后的公园则充满流行旋律、健身舞和加班灯光的热闹景象。这种对比不仅展现场所功能的转变,更暗示精神文明从封闭到开放、从静穆到活力的时代演进。
诗人擅长以微观视角透视宏观主题。公厕被形容为“形似酒坊茶社”,这种看似戏谑的比喻实则蕴含深意——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与文化场所相提并论,恰恰诠释了文明建设的本质: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的便利与尊严。“不喜欢张扬”的表述,恰是对务实民生工作的诗意礼赞。
诗歌语言刻意保持平淡素朴,与描绘的市井生活形成共振。“解决内急的地方”“熟悉名称就好”等口语化表达,消解了传统诗歌的崇高感,却建立起与普通读者的情感联结。这种去修辞化的写作策略,反而强化了真实生活的质感。
值得关注的是诗中隐含的观察者姿态:诗人始终保持着适当距离的凝视,既不过度抒情也不冷漠记录。在加班灯光与健身舞蹈之间,在汇报材料与流行旋律之中,诗人捕捉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多元面向——它既是制度性的文本工作,也是百姓的鲜活实践。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拒绝将精神文明抽象化、口号化,而是让其落地为可触可感的具体场景。从冬日静谧到春夏喧闹,从栅栏紧闭到公园开放,伊宁市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的变迁成为时代进步的微小缩影,见证着城市公共空间如何真正成为百姓生活的精神家园。
(2025.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