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散文还是小说
文|王标
几个朋友闲来漱心岛喝茶聊天,聊到兴致正浓时,有人又聊起《那年那月那些事》的文稿。大家你一言,他一语,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当有人聊到捞河炭时,声音一浪更是高过一浪,趣闻溴事此起彼伏,人人都好像有本血泪账。
在座的只有我年龄最小,可以说他们所经历的事跟我擦肩而过,但好多事小时候也亲眼目睹过或听大人们讲过。他们聊得很生动,也很激动,我的脑海中不时浮现出接连不断的画面。这些画面不断地放大再放大,几乎将我吞噬。此时此刻,在我内心深处突生欲望要把这段聊天内容记录下来的冲动,心想它毕竟是共和国曾经的一段苦难历程。
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生动得的确耐人寻味,但感觉却难于驾驭。无论如何,先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从那年那月捞河炭写起。可写了近两千字,迟迟切入不了主题,觉得皮儿太厚,停下笔来再作思考。
这无非是一个退休教师的罗曼史,若按第一人称写,显然不是我自身的经历,容易引起读者的疑异,若按第二、第三人称写反而觉得不好表现主题。思来想去,还是把几个老兄所聊的故事,聚合在一个人身上,把捞河炭扩充为拉炭、捞炭、上大学三件事合为一体,集中在一男一女两个人身上,以小见大。这样一来,好像解决了好多问题,文章既有了架构,也有了灵魂。若按那年那月捞河炭写起,再加个副标题——一个退休教师的回忆,也许再妥切不过了。
不容多想,心里怎样想,笔下就怎么写,这是我一贯坚持的写作原则。
先写完再说。就这样,很自然地走进自己所设定的故事当中,男女主人公似乎已走进我的脑海,不写他们好像由不得我。跟着感觉走,一直写到女主人公在火车站与家人挥手告别时大声哭喊,不由得自己跟男主人公一样泪流满面。从文章中走出来的时候,我分明忘记了我是在写作,心里仍沉浸在一种拥堵和难过中。
我站起身来,在房子里踱来踱去,心想,生活中莫非真有这种事情发生,要不怎搅得我如此内心不宁。我强力地控制住情绪,但思绪还是把我带回到故事当中。在写到西大图书馆楼前告别,我努力地克制住情绪。再往后写,我急于刹车,免得一旦情绪宣泄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写到听说她去了美国,学术上倒有建树不少,就是至今未曾嫁人。我泪眼再次模糊,不想再写下去。于是用省略号草草结尾,然后如释重负。
稍作镇静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不由得又生发出新的感慨:人这一生也许缺憾就是一种美……
文章完稿后,既激动又兴奋。激动的是一气呵成,兴奋的是男女主人公的命运结局从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原本想写那一代人在苦难环境中强烈的生存意识,岂不知写着写着跨领域地编织出一则爱情故事。我向来认为,文无定法,只要写出真情实感。但若要遇到考试,肯定得刷下来。因为中国人历来尊重格式套路。
我不知道如何写完这篇文章,总感觉哪里不太对路,但细细回味,觉得也有感人的地方,最起码能勾起那一代人的回忆。
文稿投向省内一家平台,编辑看后发来信息问,是散文还是小说,我不知怎么回答才对。心想,我是按散文写的,鬼使神差地又写出点故事来,说散文可以,说小说也行。至于这个,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打动人。
还是你们定吧,就一篇文稿的事,我没啥意见。文稿很快以散文的形式发了出来,紧接着,有好几家省内外平台相继转载,在我家乡的小县城内瞬间引起强烈反响。两个多月前,参加过那场同学聚会的人,相互猜测,相互调侃,共同寻找着昔日荡漾的青春和爱情。
昨日,一家县级媒体采访问及此文的创作背景,我说,当初,我只想写一篇人在困境中最起码的生命意识和隐忍。人要坚强地活着,活着就是希望。一媒体记者采访我说,你的文章写得真实生动,太感人了,说是很想跟踪采访一下主人公的原型,我说没原型。他们不信,说没原型怎能写的那么逼真,引多少人为之惋扼,为之落泪。我说,这是那年那月那一代人的浓缩体,是群体的具性像化。要说原型真的没有,非要说的话,可能有几个人的影子。
他们在采访我之前做过功课,说是某班同学五十年聚会,确实邀请过两个外班的同学参加,莫非其中的一位就是原型。我说,他俩身上肯定有些影子,因毕竟是那个岁月走过来的人。他们说,能联系上其中的一位,共同回顾一下那苦难的年月和激情燃烧的青春也是对这一代人最美好的抚慰。不然的话,不少读者不停地给编辑部打电话求问两个人的情况,我们这样做,也是给读者的一个交代。
话说到如此,我还能说什么。只好硬着头皮拨通了一位老兄的电话,还没等我开口,这位老兄就在电话那头嚷嚷开了,你个兄弟,最近写啥了,这几天不停的有人打电话,有的半开玩笑半是认真地跟我说,你个懦夫,害得人家终身未嫁,你说这个海外女杰是谁?怪不得你退休以后在农村躲清闲。我一时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才听他们说是最近在好几个平台上看了你写的文章,猜准你一定写的是我,并说我们班聚会就邀请了两人,那个没来,不是你是谁?听说你还认识这个写文章的人。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你是个风流才子,没想到年轻时就风流出国际水平。真叫人哭笑不得。昨晚,在网上特意找到了你那篇《那年那月那些事》,我觉得你写得很真实,不像他们说的那么邪乎。不过,那年那月,像你文章中写的男女之间命运故事多的去了,只是好多人把它深埋在心底。
我听出他很是平静的样子,便说,老兄,那让媒体记者采访一下你?他急忙说,别给哥再添乱了,哥需要静养!
挂断电话,打开手机一看,我的妈呀,信息都要挤爆了屏。多数人在问,是真的吗?还有这样的事情?也有人问,他们是谁?能认识吗?更有人问,这是你的初恋吗?所有问题让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一位外省的编辑发来信息说,初看像你的初恋,但细看又不像。我的确佩服你丰富的想象能力和非凡的创造能力。还有一位朋友发来信息说,故事情节似曾相识,如果文章里的内容是真实的,那么,我觉得你的初恋是幸福的,若不是这样,每个细节能记得那么清楚?
文学圈内的人看了,都说人物刻画的很到位,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若是掐头去尾,是一个很好的小小说。我说,是我不经意间把散文写成小说了,但这不是我当初的本意。
当初投稿时,若特意在《那年那月那些事》标题下再加上“一位退休教师的回忆”的副标题,也许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文稿确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它是一代人的痛。尽管我的表现手法还不尽人意,但写出来我也觉得很是满足。我不在乎别人说它像什么不像什么,只要能充分表达出心里要说的话就好。
散文和小说本为一家,自从理论上分了家,有不少人热衷于体裁的划分和研究。岂不知理论只能指导实践,却指导不了创新。我知道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文学体裁,其定义与核心就是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写。但我很久以来一直纠结,司马迁的《鸿门宴》和鲁迅的《藤野先生》到底是散文还是小说,后来觉得意义不大,也没有过多探究。如今人常讲守正创新,守正不是维持原状,而是为创新集聚能量,创新才是方向。但创新离不开守正,守正是前提,是基础,是常态,只有正守好了,创新才有可能实现。
“上错花轿”也好,“嫁错郎”也罢。 是散文还是小说,还是留给搞理论的人去研究吧。
2025年8月25日于合阳老家静虚堂
作者简介:
王标,大学学历。国家公职人员。爱好旅游、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