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散记
唐洪亮
生活有趣无趣,关键在你自己怎么对待它。只要自己愿意去挖掘,琐事之中也有快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法国旅途散记
前不久,到欧洲去旅游,有机会漫步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我年轻时读过很多法兰西作家的文学作品,知道不少法国作家的名字,如: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大仲马、小仲马、西蒙、罗曼·罗兰,也知道巴黎有一条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
香榭丽舍大道位于卢浮宫与新凯旋门连心中轴线上,又被称为凯旋大道,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大街之一,也被人们称作世界十大魅力步行街。它是高级商业区,世界名牌、服装店、香水店都集中在这里,火树银花、雍容华贵。因此这里被称为“世界上美丽的大街”,每年七月十四号的法国国庆大阅兵都在这条大道上举行。
许多关于18、19世纪的小说,例如亚历山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亚历山大·仲马的《茶花女》、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作品都对香榭丽舍大道的繁华做了描写。
我们一群本来互相不认识的中国游客,几天接触下来成为了好朋友,今天我们相约,一起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上。落叶在脚下哗哗作响,由一块块石头拼成的大道,在脚下延伸。在香榭丽舍大道上,两行行道树把这条街装扮得典雅亲切,除了路边的梧桐以外,还有翠柏和巨杉树。我特意捡了片梧桐树叶,就留个纪念吧 。
游客中有好多文学爱好者,我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我们一边走,一起谈起很多世界名著:《高老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还谈到巴尔扎克、莫泊桑、大仲马,有人时不时还从嘴里蹦出两句罗曼·罗兰的名言。
走到这里,我们都有一种奇怪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多旧的回忆,新的感悟,还有些许感动,一起拥上心头。
我们一起回忆起,年轻时代早上6点钟去新华书店排队,买刚刚发行的世界名著:《基督山伯爵》《茶花女》《人间喜剧》等等,我们走着走着,哼起了歌,还有人吹起了口哨。
喔----- 原来,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躯壳里"我”的琐碎日常,就是在家时的油盐酱醋;另一个是灵魂里的"我"的美好时光:能在烟火里谋生,能在月光下谈善,能在文字中谋心,能在音乐里追魂,还能在香榭丽舍大道上吹口哨。
我们感叹,人活着其实就是一种状态,在自认为最快乐的时光里应该活得精采,才不会留下人生的遗憾!
巴黎,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上,让我们明白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非常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心上的宁净,就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种感觉吧。
人生,有些风景注定只能欣赏;却不能收藏。能收藏的,就是你自己的一颗安静的心。其实,我们太需要重新调整内心秩序,善待生活了,如今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上,终于给疲于奔命的自己,留下了一份松弛感。
人生在世,心态好,一切都好;心态不好,毁掉了所有。感谢香榭里舍大道上的感悟,我们愿以诚挚之心,领岁月之教诲,愿人生中我的所念皆如愿。
土耳其旅途散记
晚上土耳其时间8点已经是北京的凌晨一点了,我们到达了土耳其爱琴海滨度假圣地:库萨达斯。
我是第一个走进八楼歺厅吃晚餐的人,在北面阳台上占了个最佳的位子,一边吃自助餐一边可以观看爱情海的落日,海涛声传来,海风轻轻吹过,可以看到远方有黑色的小岛,那是另外一个国家:希腊。
当地人介绍:库萨达斯冬天很冷,常住人口十万,而夏天一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耒了,人口达一百多万。
自助餐很丰盛,除了我们这些中国游客,其他都是欧美人,
一边吃晚餐,一边用自己的手机播放英国音乐《岁月静美》,音乐有声,岁月有痕!琴声如诗般优美!它似湿润的海风拂过耳畔,音符犹如屋檐下坠落的雨滴,一滴一滴敲打着记忆中的窗棂,英国交响乐的弦乐则化作漫天云幕,将思绪裹进爱情海边绵长的时光折痕里!
风吹十里不如取悦自己,保持健康,追求内心的平静,努力拥有一个精彩而美好的人生才是真谛。
教堂随想
土耳其全国有9万多个清真寺,光伊斯坦布尔就有3700多个,最大的清真寺可以同时容纳6万个人。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天主教堂,走进去一看,很安静,且典雅,小小的天主教堂,可以坐150人,只有一个白胡子神父,加上我,里面只有几个人。自拍杆坏了,就用手机拍了一张大头照,哈,证明一下,伊斯坦布尔的天主教堂,我已来过。
西式教堂的尖顶,刺破天幕,仿佛急于要直抵云霄,同上帝耳语。那尖顶里埋藏着一种向上的执拗,一种向天国献祭的渴望。
清真寺则截然不同。它温厚地俯卧于大地之上,如环抱的臂弯,接纳着每一位虔敬的来者。
神圣的居所,原来各有其光明的法度。我们不过是在各自所认取的光里,伏下身子,或举目仰望,在通向永恒的路上,寻片刻灵魂的安歇罢了。
美国旅途散记
纽约: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区——被视为都市文明的代表。由于联合国总部设于该市,因此被世人誉为“世界之都”。
纽 约自由女神像:她站在盐与风铸就的砧板上,十九世纪的浪花至今仍在裙褶间结晶。 举起的右臂是一支永不倾斜的桅杆,将新大陆的晨光焊成船票的形状,让每个仰视的瞳孔都成为靠岸的港湾。
我站在曼哈顿的岸边,那尊女神,屹立于碧波之上,似是亘古不变的守夜人。海水在她脚下翻涌,拍打着时间的岸。这便是自由女神像了——一个被无数次描绘、无数次歌颂的象征。
阳光穿过她手中的火炬,却照不见她面容的细节,远观之,她庄严而沉默。游船如蚁群般绕行,人们仰首瞻仰,相机闪烁不定。女神自是岿然不动,历经风雨的铜身泛着岁月的青灰色,仿佛在诉说百年的沧桑。
趋近时,乃见其底座上镌刻的诗句:“给我你那疲惫、贫困、蜷缩渴望自由呼吸的众生。”诗句何其慷慨,然而自由何尝不是最沉重的冠冕?女神手持火炬,照亮的是前路,亦是迷途。她不言不语,却在每一个凝视者的心中激起不同的回响。对于一些人,她是新生活的开端;对于另一些人,她却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幻梦。
海风拂面,自由女神始终以同一姿态面对曼哈顿的水泥森林,而那森林日新月异,早已不是她最初守护的模样。楼宇参天,玻璃幕墙反射着冷光,将女神的暖色铜身衬得愈加孤独。她是过去的承诺,立在现在的入口,望着不可知的未来。
黄昏降临,夕阳为女神镀上金边。她手中的火炬尚未点亮,而曼哈顿的霓虹已迫不及待地开始闪烁。仿佛告诉我们:自由不是终点,而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不是赐予,而是每个人心中不灭的火种。
唐洪亮简介: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故事家协会会员,爱好微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微雕作品曾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收藏,1998年获"吉尼斯之最"第665号证书,个人事迹被"基尼斯之最"印成精装书向全世界发行。 1977年首次在文汇报副刊上发表散文,1986年,小说“黄昏”获得全国石油职工文学征文二等奖;1991年报告文学“焊工三剑客”获全国电力职工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曾经在文汇报、劳动报、中国电力报、中国石化报,上海工运杂志等获奖20多次,已发表小说、散文、故事、报告文学等作品近6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