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方向盘上的血手印
牛小国搭上一辆运煤车继续北上。司机是个满脸煤灰的汉子,听说他要找汽车团旧址,嘟囔道:"那儿早荒了,狼都比人多。"
车在冻土路上颠簸,驾驶室里弥漫着烟味和汗味。收音机里滋滋啦啦放着老歌:"一条大河波浪宽..."
"你爹哪年的兵?"司机突然问。 "七五年退伍的。" "哟,那会儿我爹也在部队开车。"司机一拍方向盘,"没准他们认识?"
煤车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傍晚时分,司机指着远处一片灯火:"那就是清水河镇,部队驻地原来在镇子北头。"
镇子比牛小国想象的热闹。街道两旁尽是饭馆和旅店,招牌上大多写着"军旅""老兵"字样。他在一家"汽车兵旅社"住下,墙上的老照片里,年轻士兵们站在卡车前敬礼。
老板娘是个胖大姐,看见牛小国掏出的退伍证复印件,眼睛一亮:"牛满仓?是不是河南兵,左边眉毛上有道疤?" "您认识我爹?" "何止认识!"她朝后厨喊,"老李!快来看谁来了!"
后厨出来个瘸腿男人,围裙上沾着油渍。他盯着牛满仓的照片看了半晌,突然用围裙擦眼睛:"满仓啊...那年要不是他把我从驾驶室拖出来..."
老李拉牛小国坐下,倒了杯白酒:"七四年冬天,我车掉进冰河。你爹跳进冰窟窿把我捞上来,自己冻得说不出话。"他指着左腿,"我这腿就是那会儿冻坏的,可你爹...他后来得了严重的风湿。"
旅社墙上有张泛黄的行车路线图,老李指着一条红线:"这是你爹最常跑的线路,往漠河送物资。有次他回来跟我说,看见极光了,像绿色的麦浪在天上飘。"
第二天老李带牛小国去旧车场。报废的军车堆成小山,锈迹斑斑。在角落有辆老解放,车门上还能看清"03-87432"编号。
"这就是你爹开过的车。"老李摸着引擎盖,"退伍那天,他在这儿坐了一夜。早上我们发现方向盘上有血手印——原来他用手锤了一夜方向盘。"
牛小国拉开驾驶室门,座椅已经破烂,露出黄色的海绵。他小心坐进去,手握上方向盘。铁圈冰凉刺骨,仿佛还留着当年的温度。
老李在外头说:"你爹本可以留部队当教练,但他非要走。他说...说开不动了。"
车座底下有个铁盒子。牛小国掏出来,里头是本行车日志。最后一页写着:"1975.10.20,最后一次行车。天气晴。路很好走,但我不想走了。"
日志里夹着张照片:爹站在卡车前,身后是无边的麦田。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想要个孩子,教他看麦浪。"
回去的路上,老李轻声说:"你爹走后,这车再没人开过。发动机其实还好着呢,就是没人忍心启动它。"
那夜牛小国梦见冰河。爹在冰水里推着他,岸边是金黄的麦田。蚂蚱在麦穗间跳跃,翅膀振动发出引擎般的轰鸣。
清晨他去告别,老李送他个旧军用水壶:"你爹落下的。壶底刻着字呢。"
牛小国拧开壶盖,看见壶底刻着:"跑够十万公里,就回家种地。"
他终于明白爹为什么执意回乡。不是开不动了,是跑够了承诺的路。
客车驶出清水河镇时,牛小国回头望去。晨光中,旧车场像一片钢铁的麦田。而那辆编号87432的解放卡车,是最沉的一穗麦子。
他在日记本上写:"蚂蚱秋后歇菜,麦子却年复一年地长。"
(第四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