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山在我的故乡,小时候每到清明节,我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步行二十多里地,到大峰山给长眠在大峰山烈士陵园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先烈。聆听当年老八路讲他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打鬼子的故事。前段时间,外地朋友来长清要到大峰山旅游,我主动当向导。大峰山景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西南部,孝里镇岚峪村东。地处平阴、长清、肥城三县区交界处,距长清区驻地27公里,距省城济南47公里,紧靠 220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我省水浒旅游线上一处新的旅游景点。
大峰山山势围合,三面峭立,曲如列屏,形若箕掌,因其顶峰高而大,故得名——大峰山。风景区以森林景观为主题,人文景观点缀其间。它始开发于汉,兴盛于明、清。景区内主要景点有:齐长城遗址、峰云观、天麻峪、三教堂、璇玑洞、石鱼石鼓洞、黄崖山寨、长清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等。
我们走进大峰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进门左侧第一个景点就是“大峰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一进三厢的小院平房,石砌建筑经整修后以展室方式向游人介绍着大峰山的革命历史。现建有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当我看到下巴伏击战的简介时,我便全神贯注看有关照片和资料,此战斗是发生在我村的附近,从小听着这个故事长大,但不是很完整,展览馆内只是提到下巴伏击战,没有详细资料叙述战斗经过。
大峰山是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长清的延安”,中共第一届长清区委就诞生在这里。党和国家领导人田纪云、万里、段君毅等,抗战期间都在大峰山工作过;上世纪70年代八大军区中有4个司令员出自大峰山;有7个省委书记在大峰山战斗过。回到家后,我便上网查有关下巴伏击战的资料,也都是只言片语,没有详细记载。有的只记载:“8月7日大峰山独立营首次作战,在下巴公路袭击由平阴返回长清的日军,毙伤96人,炸毁汽车两辆”。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书籍,终于详细了解了85年前那次伏击战的细节和过程。1938年8月初,大峰山独立营得到情报,日军一部将由平阴经孝里铺、长清前往济南。独立营在下巴附近伏击日军,毙伤日军90余人,取得了首战胜利。下巴战斗是一次规模较小的战斗,但它是大峰山独立营成立以来对日作战的第一仗,对大峰山根据地有着深远影响,对日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下巴伏击战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增强了长清军民开辟大峰山根据地的信心。
一九三八年夏八月,日军在济南报纸上宣称,“皇军在长清下巴镇与八路军主力千余人遭遇,打死打伤共军数百人……”但是,他们在吹嘘“赫赫战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皇军也伤亡百余人”。其实,被日军称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原来是我山东西区抗敌自卫团大峰山独立营———一支刚刚诞生不久的抗日游击队,并不是什么“八路军主力”。双方投入战斗的兵力———日伪军约四五百人;独立营只有一百二十人,比例是五比一:敌众我寡。
双方使用的武器———日军是小炮、机枪、三八大盖;独立营是土枪、手榴弹、大刀长矛:优势悬殊。
战斗结束后,双方伤亡人数———日伪军一百余人;独立营二人(牺牲一人,负伤一人),比例五十比一:胜负分明。此外,我独立营还炸毁敌汽车五辆。
这次战斗发起之前,在当时山东省委指示下,1938年1月1日,泰西抗日武装起义爆发,成立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李文甫任自卫团政治部副主任。随后,打下肥城,镇压了反动封建势力头子范维新后,部队迅速扩充了实力。
1938年4月,日寇进攻肥城。肥城失守后形势逐渐紧张,自卫团决定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坚持斗争。于是,李文甫受命率自卫团四大队、十一大队、十七大队,在肥城五区尚里集结整顿。而后,有自卫团政治部副主任李文甫同志带领,开进肥城八区大峰山岚峪村,驻扎在山上的道士庙里。(现归长清区)自卫团选择大峰山安营扎寨,对开辟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具有战略意义。由于独立团刚到大峰山,当地群众不了解,再加上国民党县政府给各村下令,不准给自卫团送给养,致使部队发生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李文甫提出三条意见:一、要使大峰山的形势好转,必须设法打一个胜仗,让群众知道谁是真正抗日的队伍,谁是冒牌的。二、成立一个公开的队伍,打出新的旗号,以求得到群众的支持,得到给养。三、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搞好群众关系,即便是饿肚子,也不能对群众耍态度。李文甫的三条意见,对解决当时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在李文甫副主任的倡导下,一九三八年五月建立了大峰山独立营。营长是汪毅同志。(他是鲁西区党委派来的)政委李文甫。原自卫团四大队改为一连,连长曹鸿胜,指导员万晓塘;二连长张杰,指导员张毅山。张耀南时任自卫团四大队参谋长(后任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利用它的社会影响力和关系,又动员了许多人加入大峰山独立营,后又扩充四连,连长阴鹤亭、指导员李明生。独立营成立后,一面积极开展练兵,提高部队素质,一面寻找战机打击日、伪军。
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九日下午,战士们正在山上顶着烈日苦练,侦察员回来报告:长清日军增加,数目不详。营首长一面要侦查员继续搞清敌人的动向,一面要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听说有任务,战士们立即活跃起来,紧张地做着战前准备工作。营部里,王毅和李文甫正在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分析敌人的意图,认为敌人虽然早有进攻大峰山打算,不能排除进山“扫荡”的可能,但是,被我独立营在保麦收、反抢粮斗争中打伤的日军队长木野和汉奸队长杨玉珠至今住在医院里,元气未复,一时也不大可能再组织大规模“扫荡”。可是,敌人增兵长清的兵力,目的是什么?大家一时还拿不准。临近黄昏,游动哨在山下抓到一个可疑的女青年,怀疑他是汉奸,将她押到营部。女青年涨红了脸,气呼呼地嚷道:“俺不是汉奸,俺是来找人的!”她约有十八九岁,身穿短褂筒裙,留着学生头,体态丰满,脸庞白皙,一双大眼睛漏出愠怒的神色。战士们都面面相觑,她到底是什么人?“姑娘,你是哪里人,叫什么,来这里找谁?”汪营长轻声问道。“俺是长清人,叫阮丽华,来找俺同学杨大力。”少女声音微微发颤,更让汪营长他们摸不着头脑:“你怎么认识他?他与你是什么关系?”“你找他有什么事?”“不见本人俺不说,谁知道你们是不是游击队!”汪营长见他回答得沉着而固执,考虑她只身进山必定有要紧事情。为把事情弄清楚,就让通讯员把杨大力找来。“大力!”“丽华”!你怎么来了?”杨大力有点惊慌,脸也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不好意思的对营长说:“她是俺同学阮丽华,我们是在济南认识的。”原来,他俩不仅是同学,还因为一件事成了朋友。杨大力家里很穷,父亲是在铁路上的搬运工人,勉强供他上了几年学。他每天放学后就到车站帮父亲干活。一天,阮丽华去车站送姑母,被一个日本兵缠住,拉到一个小屋要强奸她。杨大力路过此地,听到呼救,破门而入,抡起扛活用的扁担,猛地向日本兵砸去,只听“哇”的一声,日本兵栽倒在地,脑瓜崩裂,顿时气绝。他们杀了鬼子,不敢在济南停留,弃学回到长清老家,两人渐渐产生感情。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杨大力上山参加游击队。阮丽华见到杨大力后,紧张的心情放松了,向部队提供一个重要情报。他父亲是长清县城的地主绅士,哥哥还参加了日本宪兵。头一天晚上,她从爸爸、哥哥那里偷听到;日军在鲁西北“扫荡”失利被八路军拖住,骑虎难下。结束“扫荡”吧,战绩不大,伤亡不小,怕在汉奸中影响不好,有失皇军威信;继续“扫荡”吧,又到处扑空,所以只好向尾高次郎要求增援。尾高次郎便从交界沿线和济南调集一千日、伪军,准备增援在黄河西阳谷、寿张一带“扫荡”的日军,妄图扭转战局。同时命令长清、肥城的日、伪军迅速查清大峰山游击队的活动情况,严密监视其行动。阮丽华怕日军突然“扫荡”大峰山,游击队吃亏,就背着家里人想方设法跑上山来送信。听完阮丽华的叙述,营长王毅、李文甫认为阮丽华提供的情报是可靠的,并推断敌人可能要在平阴与东阿一带过黄河增援,决定乘此机会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下巴附近公路上打他个伏击,拖住和打乱敌人的增援计划。为了具体摸清长清城里敌人的数量和出动时间,汪营长派王大立带一个班连夜打入长清县城侦察,争取抓个“舌头”,务于第二天(三十日)中午十二点以前赶回。当时,独立营主力外出执行任务未归,研究决定命令二连和四连指导员去从留守人员中挑选几十名有战斗经验、作战勇敢的战士做好战斗准备,两个连长随营首长前去观察地形。山区的夜晚,静谧安然,安睡的群山隐约显出黑魖魖的影子。他们十点出发,翻过坦山,拂晓前到达下巴附近,详细察看了地形。这一带是丘陵地形,长(清)平(阴)公路横穿其中。路南侧是三米多高石堰,上面梯田层层,正是青纱帐起来的时节,高粱、玉米一人多高,长得茂密旺盛,像一堵绿色高墙;路北侧石堰稍低,也有一堵绿色的“墙”,所以那公路恰似一条夹道,真是打埋伏的好地方。营首长当即决定在此伏击敌人。杨大力第二天中午准时返回,汇报侦察情况,长清城戒备森严,日、伪军正在集结,没有零散人员外出,“舌头”没有捉到。通过关系了解到,济南来的日、伪军今天下午全部到齐,第二天拂晓出发。过黄河执行增援任务。敌情明确后,王毅、李文甫下了决心,立即把二、四连抽调的几十名战士编了班、排,制定了临时班排长,每个人配发四颗手榴弹。由于当时部队枪支大多没有刺刀,还抽了一部分红缨枪,组织了红缨枪班。晚上十点左右,队伍集合起来,李文甫做了战前动员,汪毅部署了任务,宣布了战场纪律,并规定:听到汪毅的手枪打响后开始攻击敌人,袭击之后要迅速按预定路线撤至黄崖。二连撤退路线是经孝里以东的凤凰庄到黄崖,四连是经大小坦山、陈家峪到黄崖。这次伏击是部队来大峰山独立营成立后的第一次战斗,大家心里都不免有些紧张。为了不暴露部队行踪,向埋伏地点进发时部队既不过村庄,也不走大道。盛夏夜短,当部队赶到埋伏地点时,银兔西垂,启明星已高挂在微亮的东天上,二连在西,四连在东,分散隐蔽,每人都抓紧挖好了简单掩体。天渐渐亮了,晨雾慢慢散去,碧绿高粱、玉米叶上缀满了晶莹的露珠。四周仍静静悄悄的,公路上不见敌人的影子。大早晨竟没有一丝风,又是一个闷热的天。战士们趴在密不透风的庄稼地里,心里焦急,浑身像冒火似地。有的战士小声骂出声来:“小日本鬼子真他妈迂磨,老子在这里夹道欢迎,腰都卧疼了,还不见它妈的光临”。“伙计,别着急。鬼子这次是到河西增援,好比大姑娘出嫁走远门,人多东西多,没那么麻利。”“嘘——别吱声!”初升的太阳映红了半边天际,透过高粱棵投下斑驳的光影,村庄内传来狗叫声,村里老百姓在起床,有的要下地了。此时此刻,大家都感到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为了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种渴望杀敌的心情更强烈了,一只只大手把枪支和手榴弹攥的更紧了。大约八点钟,炊事员送饭来了。战士们由于心里焦急,大多数战士只喝了两碗绿豆汤。正在这时,忽然侦察员报告:敌人来了。一听到敌情,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公路上望去,只见一串串黑点渐渐靠近了。战士们像猎人见到了野兽,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把子弹推上膛,手榴弹揭开盖,但等一声令下了!日军侵入山东后,还没有遭受过什么大的打击,骄横至极。日军排成四路纵队,连尖兵、搜索队都没有派出,如入无人之境。前边是敌人的步兵,大约有二三百日本兵和一二百伪军后面有几辆运输辎重的汽车,还有几十名骑兵。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人民复仇烈火就要烧到他们的头上。敌人的队伍走到游击队埋伏的石堰下,距离不过几米了。“打”汪营长枪响了。正在行进的敌人猛的一愣神,还没有反应过来,石堰上的高粱地里飞出无数个手榴弹,像冰雹似的落了下来,顿时“轰隆、轰隆”爆炸声响彻山谷。公路上,烟雾弥漫,血肉横飞。有两辆弹药车也爆炸起火了!火光冲天,响声惊天动地,日军被炸倒一片。没被炸死的日本兵乱作一团,有的趴在地上盲目射击,有的贴在石堰下“哇啦哇啦”地怪叫,有的往汽车底下钻;车上的日本兵迷迷糊糊地跳下车来,摔得筋断骨折;伪军汉奸更吓得丢魂失魄到处躲藏。战士们都嫌自己的手榴弹太少了,搬起石堰上的石头向敌人砸去,正在攀着石缝向上爬的日本兵,被砸的脑浆崩裂,鬼哭狼嚎。停了几分钟,敌人稍微清醒了,开始组织反攻。几个日本兵以汽车作掩护,架起了机枪、小炮。杨大力看见,转身把剩下的手榴弹全抱上来,一口气投了十五个,每辆汽车上都投了四五个,炸的敌人连人带枪飞上了天。炊事员肖庆云正挑着饭桶准备下山,听到枪声,转身投入战斗。他扔了几个手榴弹,一低头,看见石堰边上露岀了两个日本兵的脑袋,随手抓起挑饭的扁担,连轮两下,把他们的脑袋打开了花。左边又爬上来三个,肖庆云招呼着红缨枪班战士,趁其立足未稳,连捅带刺,把三个敌人又捅了下去。石堰下的日本兵见势不妙,都不敢往上爬了。敌人遭到游击队猛烈打击后,采取从旁边迂回的办法,向游击队进攻。远处一阵黄土飞扬,日军骑兵从两边绕了上来。汪营长沉着指挥,命令向敌人打排子枪,结果打得敌骑兵人仰马翻。战斗已进行了二十来分钟。此时,战士的手榴弹已经扔得差不多扔光了,而步枪火力弱,子弹又少,再打下去是不利的。汪营长果断的下达了撤退命令。通讯员把剩下的两颗手榴弹投向敌群,趁着烟雾,战士们在青纱帐掩护下,迅速消失在无边的田野中。敌人扑倒游击队阵地,连个人影也没有见,恼羞成怒,只好对着山头撒气,机枪、小炮乱打一阵,算是摆了摆“威风”。这场漂亮的伏击战仅用了三十分钟游击队以伤亡各一人的代价歼敌百余人,炸毁敌人汽车五辆,更,重要的是达到了阻击敌人增援目的。下巴伏击战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增强了长清军民开辟大峰山根据地的信心。广泛发动抗日民众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党组织在领导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广泛深入地发动了群众,使各项抗日工作轰轰烈烈地进行。下巴伏击战的胜利,打出了大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新形势,鼓舞了部队士气和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使广大人民群众看清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才是真正抗日的队伍,青壮年纷纷参加独立营。周围村庄主动与独立营联系,保证战士的粮食、衣服、蔬菜等物品的供应。更加拥护支持游击队,为建立巩固大峰山革命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