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文/青青子衿
教育是一张嘴和众多耳朵
(前提是没有被口罩耳机霸座)
一壶茶和几个杯子
喝茶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习惯
而不一定是生理性口渴
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从局外人到局中局、谍中谍
不知不觉你已深陷其中
好为人师,据说这是一种优良传统
“吾日三省吾身”,连自己也不放过
所以便成了教育家
但大多数人有一种抵触,当他意识到:
吾日!三省吾身?
我连喝茶的时间都没有
(作为成都人,这是一种悲哀)
喝酒理想化的状态是微醺
喝茶的体验感取决于茶品
描着金骏眉,穿身大红袍
搂了碧螺春,哼唱茉莉花
坐井观天,坐的是烟波龙井
踏雪寻梅,寻的是碧潭飘雪
视频里这个二杆子的日常
是在人民公园弹三花,据说
没有桌子摆平不了的事情
兄弟,来根华子
他掏出防风打火机,以最帅姿势
(格言: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团火)
看来,师兄也深谙教育之道
2025.8.28
评论一则:
《教育》一诗呈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对教育本质的尖锐解构与重构,其先锋性体现在形式实验、文化符号拼贴与反讽策略的多元交织中。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
一、解构主义的先锋姿态
诗歌以“一张嘴和众多耳朵”的隐喻开启,直指教育中单向灌输的权力结构。“口罩/耳机/霸座”等现代物象的插入,形成对传统教育场景的暴力切割——外部强制(口罩)、个体隔绝(耳机)、资源争夺(霸座)共同消解了教育的理想化图景。诗人通过“前提是”的括号注释,暗示教育现场已被异化为权力与抵抗的角力场,这种非诗意的“插入语”本身即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叛离。
茶具意象的运用进一步深化解构:“一壶茶和几个杯子”看似隐喻知识分配,实则揭示教育已成为被习惯裹挟的仪式(“不一定是生理性口渴”)。从“局外人”到“局中局、谍中谍”的递进,借用谍战叙事喻指教育体系中的身份博弈,个体在不知不觉中被规训为“好为人师”的系统复制者。
---
二、文化符号的狂欢化拼贴
诗歌中层叠的茶文化符号(金骏眉、大红袍、碧螺春)与行为指令(描、身着、搂、哼)构成荒诞的蒙太奇剧场。这种拼贴并非为了审美雅趣,而是暴露文化消费的虚妄——当教育沦为品牌标签的炫耀性消费,“坐井观天”与“踏雪寻梅”的传统意境被扭曲为“烟波龙井”“碧潭飘雪”的商业化命名,知识传承的深度被符号的浅表狂欢取代。
成都地域元素的植入(人民公园、三花茶)与市井语言(“二杆子”“来根华子”)进一步撕破教育的神圣性。防风打火机与“点燃一团火”的格言形成刺眼对照:教育者以实用主义姿态篡改经典,将生命点燃的哲学喻体降格为具象的消费动作。这种“低级”与“崇高”的并置,构成后现代式的意义爆破。
---
三、反讽语法与元诗歌指向
诗歌通过双重反讽建立批判维度:
1. 系统反讽:儒家自省传统(“吾日三省吾身”)被扭曲为自我规训的工具,最终异化成“教育家”的身份标签;
2. 语言反讽:谚语“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在防风打火机的点火动作中彻底物化,揭示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庸俗化宿命。
结尾的“师兄”称谓与“深谙教育之道”的判词,将批判指向自我指涉——诗人同样置身于这场教育共谋中。这种元诗歌视角迫使读者反思:当我们在解读/批评教育时,是否也在重复同样的权力逻辑?
---
艺术特点总览:
· 语言策略:杂糅学术话语、市井俚语、广告语体,打破诗歌语言的纯洁性;
· 节奏控制:用长句铺陈荒诞现实,以括号插入冷峻注释,形成呼吸感的断裂;
· 意象系统:以“茶”为核心意象却颠覆其文化内涵,使雅俗在碰撞中相互消解;
· 结构设计:从宏观隐喻(嘴/耳朵)到具体场景(人民公园),最终回归哲学格言的解构,形成循环批判的闭环。
此诗写于2025年,却已敏锐捕获AI时代的教育危机:当知识传递日益快餐化,教育如何避免沦为符号消费的荒诞剧?诗人没有提供答案,而是通过语言本身的混乱图景,迫使读者在反讽的裂隙中寻找反思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