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门关前的浮想
作者:董惠安
为避今年秋后仍旧嚣张的酷暑,农历闰六月廿九日,我一家人远走广元、宁强,游览了剑门关、皇泽寺、千佛崖、天坑、汉江源头等人文自然景观。在僻静的青山绿水中,仿佛看到了悠悠千年的白云苍狗,听到了中华智慧的千年回响。尤其在剑门关前,浮想联翩,感慨多多。
剑门关,我已经是第二次游览。最早见识“剑门关”,是在大学阅览“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幸”蜀的历史记载中,这座险关和玄宗皇帝当时凄凉落寞、万念俱灰的心情密切相关。此番二次游历攀爬,沿途景观介绍招牌上,有幸看到了此处关隘更为详尽的史料。剑门关于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在此修筑栈道并设关戍守。诸葛亮为防备曹魏大军南下,选择剑门山势险峻处“倚崖砌石为门,垒石为关”,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它不仅成为蜀汉天府之国的一道安全保障,而且还是诸葛亮“恢复汉室,六出祁山”的重要基地。而历史记载言之凿凿:此关自修建起,千百年来从未被正面攻破过,固若金汤名不虚传。唐代、宋代、明代均对剑门关进行过修缮或重建,清代改为驿站,但军事价值始终显著。
站在雄伟的关楼之上,居高临下,环顾群山,赞叹之余,不免生出一些感慨。首先,这座雄关并未确保蜀汉政权百年不倒,更没有帮助诸葛亮实现“光复汉室”的梦想。由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有误,硬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国力军力与曹魏政权相比过于悬殊,加之“六出祁山”受限于交通、后勤诸多因素影响,长途奔袭,难于实现战略突然性,可谓屡战屡败,劳民伤财。如今看来,当时蜀汉以贫乏之财力、兵力要“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犹如我们曾经的“要解放全天下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的口号一样嘹亮,但只是一幅美好的愿景。其次,蜀汉政权的崩盘,并非由于剑门关的失守,而是被邓艾率兵选阴平小道奇袭而得逞。当时魏国另一大将钟会在剑门关正面佯攻,分散蜀军大将姜维的注意力。邓艾成功的偷袭,让魏军避开了剑门险关,直取成都。此关咋看咋就像透了二战中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从时间上讲,剑门关比“马奇诺”要塞要早大约一千八百年。准确地讲,“马奇诺”应当被称为西方“剑门关”。诸葛亮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岂能想到精心构建的“剑门雄关”,竟成为了一个摆设。而他在国力虚弱的条件下,鞠躬尽瘁地去光复汉室的雄心壮志,也化为了一缕云烟,唯有《出师表》成为了一部千古励志宝典。难怪有人针对诸葛亮的治国方略,在成都武侯祠拟联一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当历史进入唐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剑门关从历史的烟云再次露出了面孔——惊魂于“安史之乱”惊天动地的渔阳鼙鼓声,从长安城仓皇出逃的唐玄宗李隆基,已经是七十一岁高龄,在众人搀扶下攀上这座蜀道中最为险奇的关门时,写下一首悲情伤怀的《雨霖铃》——
斜风凄雨,古桡岹峭,暮雨未歇。巴山怅望无际,方肠断处,风铃悲切。袅袅疏疏密密,似子规啼血。不忍听,如恨如怨,多少怨情与谁说。
人间最苦伤别离,更那堪,玉魄永湮灭。今宵魂在何处,冷雨里,碎铃声咽。点点滴滴,心似寒泉落飞雪。便纵有万里江山,愧对荒莹月。
李隆基“幸”蜀(史书把逃亡西蜀美化为“巡幸”)奔到剑门关前时,仰望着雄奇的关楼,应当感觉到,只要爬上去,就能摆脱追兵,性命无忧,就能深深地喘口气了!事实上,安禄山的追兵并没有追来,这些家伙忙于在长安、洛阳城里享受帝王般的荣华呢!但李隆基惊魂难定,正如他诗中所云:“今宵魂在何处,冷雨里,碎铃声咽。”到达剑门之前,他先是在马嵬驿痛失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杨贵妃,行走不远,太子李亨又以分兵抗击叛军为由,分走了一部分兵马,不久在甘肃灵武宣布继位,并封他为“太上皇”,权杖和爱情,瞬间化为乌有,这位曾经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开创了中华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有着“四十年太平天子”之称的英明君主,咋就沦落到逃亡西南,需要爬上剑门关而保命的地步呢?
早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时期,这位大唐实际上的开国皇帝曾明确表示“不修长城”。他认为同他患难与共的文臣武将们就是他的“长城”。到了李隆基执政的开元年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世气象万千,百姓不识兵戈,长安作为“四关之地(潼关、武关、萧关、大散关)”,却是誉满世界的开放之城,设几处“安西”“安东”都护府就能确保大唐的安宁和丝绸之路的通畅,关隘显得都有些多余了。即使到了天宝年间,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李隆基沉迷安乐,山雨欲来,甚至“安史之乱”乱象已出,但只要守住潼关,长安仍会安然无恙。只可惜李隆基的一误再误,先是对安禄山盲目信任,后是在防守潼关时,派宦官“监军”守将哥舒翰,该坚守时却逼迫其出击,导致全线崩溃,长安告急。败局一发而不可收拾。
弃潼关而奔剑门关,正所谓“舍近求远”。纵观古今中外军事史,这是很悲催的千古笑谈。明代很重视修长城、加固关隘。可长城和“山海关”并没有挡住清兵的入关。这其中的奥秘难道不应当引起思考?
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突飞猛进,现代战争的理念已是翻天覆地。飞机导弹的出现,尤其是无人机的出现,关隘要塞更是失去了防御的功能。然而,“关”概念并未过时。我认为,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也是一种防御系统,计划由“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两部分组成。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防守要塞”“关隘”的延伸。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冷战后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说。2019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五角大楼发布新版《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提出将大力扩展导弹防御系统。这份报告被称作“星球大战”2.0版。
关于现代军事科技条件下的“要塞”“关隘”建设,本文不多做论说。我想说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关隘”构建。王阳明曾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可以翻造一句“建山中关易,建心中关难。”何为“心中关隘”?也可以理解为精神防线。以李隆基为例,他即位初年,为巩固统治急需改革,征询元老级宰相姚崇的意见。姚崇很直率地提出了“十条建议”直指时弊,如反对边功、整顿吏治、限制宦官干政等,与玄宗的治国理念高度契合。
这“十条”的核心内容是“推行仁政、避免边境战争、严惩贪腐从皇亲国戚开始、禁止额外赋税、限制宦官参政、禁止外戚干预朝政、恢复君臣礼仪、保护谏臣直言、禁止大兴土木、借鉴历史教训”。这些主张的每一条,可以说都是为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设定了一道道执政理念“关隘”。最终被李隆基采纳实施,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执政期间,宰相韩休不停地针对李隆基的失策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李隆基还是坚持做到了“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守住了精神防线,其结果如同李隆基自言:“我瘦了,可天下肥了!”然而,随着李隆基沉迷于盛世幻象,姚崇帮他建立的精神关隘逐步崩塌。原定的“宦官不得干政”,结果是高力士成了大内总管;“ 限制外戚参政”一条也不算数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成了宰相。世人皆云“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之前,由于宫廷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斗,加之李隆基早已昏庸,形成局面是“潼关早已破防”。而“安史之乱”的八年中,四十年未识兵戈的大唐百姓用血肉筑起新的城防,这代价可太惨重了。
今天,我站在剑门关前,思绪如乱云飘散,我想起了“居安思危”的古训;远远的山峦间隐隐传来雷声,我有不免想起“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的警示。剑门关作为冷兵器时代的雄关险隘,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然而,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从李世民“不修长城”的理念境界中获得启示,也必须从李隆基失潼关、奔剑关的败亡中汲取教训,修内政、筑雄关,形成强大的国力军力,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中华民族永远跻身于世界之林。
最后要多说一句,游览途中,赫然看到了关于红军攻打剑门关的史料介绍,这让我眼前一亮。过去的印象中,红军长征中突破的关隘有娄山关、腊子口,从来没听说过还突破过剑门关呀。仔细一想,这莫非是红四方面军经历的战斗?一查资料,剑门关战斗果然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著名战斗之一。据悉,剑门关当时由川军三个团防守。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防线后,随即从东、西、南三面包围剑门关,1935年4月2日11时发动总攻,经过激烈争夺,先将关口两侧敌军险要阵地和关口北端主峰攻占,继即插入敌纵深。战斗中,红军与敌人进行多次肉搏,表现极为英勇。激战历时半日,守敌三个团被全歼,红军一举攻占敌人所谓“插翅难飞”的剑门天险。至此,敌人沿江防线悉数被摧毁,红军控制了北起广元、南至南部四百余里的嘉陵江地区,开辟了一大片红色根据地。
1980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题写了“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碑名。中共剑阁县委、剑阁县人民政府于2009年底在剑门关景区建起了红星广场和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竖起了由徐帅题字的“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
这段悲壮的历史不应被湮没在历史云烟中。有了“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久负盛名的剑门关景区,又多了一道风景。
董惠安2025.8.27


